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常言道:“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是一個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得到時,不會欣喜忘形;失去時,不會痛苦絕望;富貴時,淡然處之;貧窮時,修身養性。這是一種無懼無畏的坦蕩,也是一種恬靜淡然的處世態度。
人無求就不會被名所累。曹雪芹在《紅樓夢》里有一首《好了歌》,這樣寫道:“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這首詩道出了一個事實:功名只不過是過眼云煙,隨著時間的流逝,功名也會被漸漸地淡忘。所以,一個人無論生前的職位多高,權力多大,一旦逝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位高官整天吃不好睡不香,人們都以為他是在憂國憂民。當有人問他其中的緣故時,他竟然說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話,他說:“我每天都在想誰整我、我整誰。”
試想,這樣滿心思地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人,他活著能不心累嗎?
還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窮人,從來不會去奉承富人。富人對此很惱怒,便責問他:“我富你窮,為什么你不來奉承我?”
窮人說:“你富你的,你的錢又不分給我,為什么要我奉承你?”
富人表示愿意把自己的財產的一成給窮人,來換取窮人對自己的奉承。
窮人說:“只給一成,不公平,不干。”
富人說:“那給一半,行不行?”
窮人說:“如果你給了我一半財產,我們雙方平起平坐了,我還用得著奉承你嗎?”
富人說:“那全給你呢,你總該奉承我了吧。”
窮人說:“這么一來,我富你窮,應該輪到你奉承我了吧?”
如果你認為自己現在處于窮人的位置,當你面對富人時,你是否有這個窮人般的自信和淡定?其實,只要無所索求,你就會有充足的自信,去面對所有的人。要知道,人到無求品自高,人到無求自從容。
人沒有“求”就不會被利所擾。有些人每天都生活在自私自利的空間里,為了一己私利,不惜昧著良心,做出種種讓人鄙夷的事。比如,有的子女為父母留下的財產而你爭我奪,甚至忘記了親情而大動干戈;有的夫妻婚姻破裂后為了分割家產而反目成仇,忘記了夫妻一場的緣分;有朋友為了一點點的不愉快,竟撕破“臉皮”,拋棄了“人生最大的財富是朋友”的信條。利益的驅使,擾亂了這些“有求”的人的正常生活,擾亂了他們對親情、愛情和友情的正確看法。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求”,便會心胸開闊,心花怒發,心清氣爽;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求”,就不會被利益弄得神魂顛倒,趨之若鶩;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求”,就不會被浮云遮望眼,被一葉而障目,就能做到“心曠神怡,寵辱不驚”!
上一篇:不讓善良的心蒙塵
下一篇:人人都可以奉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