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善念的人美在心里
善良,是生命中的一種成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它都能讓一種熱愛的情緒高漲起來。一個在時尚、喧囂中成長起來的人,也許可以永無寂寥之慮,但他的生命往往會流于平庸,而一個懂得善良的人,就會于沉默中醞釀出驚人的美麗。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人世間最寶貴的是善良,因為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yōu)于偉大的人。”在生活中,無論時光如何斗轉(zhuǎn)星移,擁有一顆健康、善良、美麗的心靈才是一個人快樂的源泉,也是永葆青春活力的秘方,心存善意的人美在心里。
善良的人,總是將心比心地對待別人,受人滴水之恩,必定涌泉相報,他們誠惶誠恐,就是怕對不起別人。如果他們不小心傷害了誰,自己則比受傷的人更痛苦不堪。他們也不會藏任何害人之心,若被別人傷了,也會很憤怒,但卻絕對不會去以怨報怨,因為他們懂得,若與壞人一般見識,自己也就跟那壞人差不多是同類了。
古時候,有個生性淡泊、與世無爭的老和尚安靜地住在一個村子邊上,每天自己挑水澆園種菜,很得村民的尊重。
一天,村子里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一個未婚少女懷孕了,這在保守封建的當時、當?shù)厥羌坏昧说拇笫隆H藗兗娂娯?zé)罵她,向她逼問孩子的父親是誰。那個女孩子迫于人言,又想保護自己的情人,便說孩子是老和尚的。村民感到十分震驚:誰能想到看上去道貌岸然的老和尚竟然干出這種事情呢?村民覺得自己被愚弄和侮辱了,紛紛把鄙夷的目光和憤怒的唾沫星子丟向他,但老和尚沒有辯駁。后來,那個女孩把孩子生下來后,村民們干脆把孩子也丟給了他。就這樣,這個老和尚在大家心中的地位生生翻了個底兒朝天,轉(zhuǎn)眼由受人尊重的高僧變成了一個人人所不齒的混蛋。可是他仍舊神態(tài)平和,行臥如常,照樣念經(jīng)種菜,他像對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樣悉心照料那個孩子。這讓村民們更加相信了此事和對他也愈加鄙視。
一個老人要想拉扯一個嬰兒,其艱難可想而知,可是沒有人幫助他。直到有一天,那個女孩和她的戀人——村子里的一個年輕人再也受不了良心的懲罰,雙雙跪倒在老人的面前,請他原諒。村民們此時才明白冤枉了好人。可是老人卻神色如常,只是微笑地扶起他們,并替他們向村民求情,請大家成全,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經(jīng)此一事,人們對老和尚更加尊重了。可是老和尚卻仍舊一切如常,每天只是念經(jīng)、種菜。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善良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子“聽到”。如同故事中的老和尚一樣,即使被冤枉,聲名受損,但依然能悉心地照顧無辜的小生命,誤會化解后又能替陷害自己的人開脫,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善良的人看到一只小鳥兒傷了,會捧回家里替它療傷;聽說哪里受大災(zāi)了,會無法安然入睡;路上發(fā)現(xiàn)騎自行車的母親將孩子放得不舒服了,也會主動上去提醒。他們把善良物化成每天一點一滴的行動,也許是一句溫馨的話,也許是一次的隨手幫助,也有可能是給予了別人自己的所有。
19世紀初的一個夜晚,有一個年輕人在回家的路上為生計發(fā)愁,他酷愛音樂、作曲,卻貧窮得連作曲的紙都買不起。這時候,在維也納街頭,有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孩在叫賣一本書和一件舊衣服,他知道這孩子比他更窮。也許是于心不忍,于是他掏出所有的古爾盾(錢幣)買下了那個小孩的書,而他自己卻真正的一無所有了。然而,就在那本書中,他發(fā)現(xiàn)了詩人歌德的詩作《野玫瑰》,他一遍遍讀著,在超越心靈的境界中完成了《野玫瑰》這首音樂寶庫中的瑰寶。這個年輕人就是著名的音樂家舒伯特。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這首名曲誕生的原因是因為一顆善良的心呢?
由此看來善良真的是一種令人怦然心動的美。授人玫瑰,他人聞香,自己手有余香!如果沒有舒伯特當時的善良,也就不會出現(xiàn)后來舉世聞名的音樂名曲《野玫瑰》了。上天是不會辜負善良的人的。
所以,做一個善良的人吧,不以善小而不為,也不以惡小而為之。可能我們會在過程中感覺到辛苦,但內(nèi)心也因為付出而感到充實和滿足,度過每一天也會很安然很幸福。
上一篇:心中鎖定目標,腳下就沒有了距離
下一篇:急于求成只會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