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不一定帶來成功,懶惰一定會帶來失敗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必有其道理,即使勤勞不在其中占有主要因素,但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而失敗的人之所以失敗,則多數是因為懶惰。
古往今來的無數事實證明,“一勤生百巧,一懶生百病”,勤奮乃成功之道,懶惰為衰敗之源。換言之,勤勞不一定會帶來成功,但懶惰一定會帶來失敗。社會上所有的物質、財富、知識、榮耀、功名等等都建立于辛勤勞作的汗水之上。成功的人不一定是聰明的人,但一定是勤奮的人;失敗的人也不一定是愚蠢的人,但一定是懶惰的人。
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洞察了天機,并留下一句簡潔樸素的千古真理——天道酬勤!在這個世界上,機會是均等的,上天只會垂青和照顧那些勤勞勇敢的人,那些孜孜不倦忘我工作的人!而生活說白了就是勞動,勞動就是生活,懶惰將會使人誤入失敗的深淵。
劉海和陳宇兩個大學生同時進了一家公司同一個部門工作。經理很看重劉海,三年間,他連升了三級;而陳宇只調了一次薪。陳宇為此心里很不服,覺得這實在是不公平,他心想:我與劉海都是大學生,又是同時進廠,能力也差不多,憑什么劉海的機會就那么好?于是,他決定找經理“討個說法”。
誰知,經理很輕松很幽默地說:“我也說不清為什么,大概是因為我每天總是看見他上班最早下班最遲;每次交代的工作他總是第一個完成;每次活動或評比跑來跑去的是他;每次在辦公室擦玻璃拖地板的是他,倒垃圾的也是他。大概就是這些吧,他這樣讓我感動,陳宇,你說我不給他機會行嗎!”
劉海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勤勞,他愿意比別人多干一些,所以他也就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不僅僅是他這樣的普通人,即使是李嘉誠那樣的大富豪,也認為他的成功來源于他的勤勞。
華人首富李嘉誠被評為“終身成就獎”后,很多人問他:“你做生意這么成功,做人這么成功,有什么秘訣呢?”李嘉誠笑著說:“我哪有什么秘訣,只不過我做任何事情都比別人快一點,愿意多付出一點而已。”這話不假,李嘉誠十二歲做茶樓小伙計的時候,他最勤快,客人和老板都很喜歡他。于是,一個客人要他去幫忙做塑料桶的銷售員,李嘉誠的人生正是從這里開始有了第一個轉折的機會。
如果李嘉誠也像一般的小伙計,能懶就懶,能拖就拖的話,也許就永遠做他的店小二了。他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將這種勤奮刻苦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因此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發展機會,并最終開創了人生和事業的輝煌。
毫無疑問,懶惰者是不能成大事的,因為他們總是貪圖安逸,遇到一點風險就被嚇跑了;另外,他們還缺乏吃苦實干的精神。但對成大事者而言,他們只相信勤奮者必有所獲。
懶惰、好逸惡勞乃是萬惡之源,懶惰會吞噬一個人的心靈,輕而易舉地毀掉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
歷史上,亞歷山大征服波斯人之后,他親眼目睹了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他發現,波斯人的生活十分腐朽,他們只想舒適地享受一切,厭惡辛苦的勞動。亞歷山大不禁感慨道:“沒有什么東西比懶惰和貪圖享受更容易使一個民族奴顏婢膝的了;也沒有什么比辛勤勞動的人們更高尚的了。”
由此可見,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懶惰都是一種墮落的、具有毀滅性的東西。懶惰是一種精神腐蝕劑,它讓人們不愿意爬過一個小山崗,也不愿意去戰勝那些完全可以戰勝的困難。
以下是一個常見的例子,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都曾遇到過這種情況。
從小到大,小文的志愿總是不停地改變。
上小學時,他想當一個又帥又酷的運動員,因此他便參加了校內田徑隊選拔,并僥幸通過了,后來他卻因為每天必須比別人早半個小時到學校訓練而放棄退出。他覺得還是多賴床一會兒比較實際。
初中時,因為英文老師年輕又美麗,他對學英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發出當外交官的豪言壯語。但隨著需要掌握的單詞和短語越來越多,以及玩樂與同伴的誘惑,結果他也懶得再努力練習發音、背單詞了,以至于到最后他連英文發音都非常漢化,更別說搞懂似乎永無止境的時態變化了。
高中的時候小文想學吉它,于是他每天熬夜練吉它和弦,但因為練吉它讓他手指頭痛得睡不好,于是他又決定改練薩克斯風的指法。這樣下來,他最后又是什么都沒學會。
上了大學以后,小文開始是選擇了化學系,但發現一堆方程式和原文書要弄明白真的很費勁,真是要了他的命,于是他又放棄了。接著,他轉系讀了商學院,但又覺得枯燥乏味,給自己隨便找個借口就不學了。
最后,小文決定休學工作了,因為他覺得與其待在學校學一堆沒有用的知識,不如早點步入社會賺錢養活自己比較實際。于是,小文的工作一個又一個地換。上班族要看老板臉色,有時同事又難相處,服務業要看客人臉色,賺的又不是自己的,不如自己做老板。可當他自己當了老板后,才發現生意難做,要管的事情又多又繁瑣,于是,他懶得再干下去,又將店鋪頂讓給別人,草草結束了經營。
其實,小文之所以到最后一事無成,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懶惰。如果他從一開始不偷懶,每天比別人早起半個小時,也許他已經是名運動健將了;如果他每天多花點時間記英語單詞,可能他的英語已經達到一個可觀的水平……但人生沒有如果,正是由于他的懶惰,使他失去了很多獲取成功的機會,以至于最后一事無成。
比爾·蓋茨曾經引用過一位名人的話,“一個無所事事的懶惰人,不管他多么和氣、令人尊敬,不管他是一個多么好的人,不管他的名聲如何響亮,他過去不可能、現在不可能、將來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勞動,勞動就是生活,懶惰將會使人誤入失敗的深淵。”因此,那些生性懶惰的人不可能在社會生活中成為一個成功者,他們永遠是失敗者。成功只會光顧那些辛勤勞動的人們。
懶惰是一種惡劣的精神重負。人們一旦背上了懶惰這個包袱,就只會整天怨天尤人、精神沮喪、無所事事。
有些人終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干什么都不愿多花力氣、多下工夫,他們總是有各種漂亮的借口,不愿意好好地工作、勞動,卻常常會想出各種主意和理由來為自己辯解,甚至總想不勞而獲,成天盤算著去掠奪本屬于他人的東西。他們總是很輕易地原諒自己的懶惰,給自己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比如“那山太難爬了”或者“那沒必要試,我已經試過多次了都沒有成功,無需再試了”等。針對這種種詭辯,華盛頓曾寫信給一位年輕人說:
“你這懶惰行為,所謂沒有時間等等,都只是一種借口,你總是用種種漂亮的借口來為自己辯解,我看你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不肯努力,不肯下工夫,你的理論就是每一個人都會把他能干的事情干好的。如果有哪一個人沒有干好自己的事情,這表明他不勝任做這件事情。你沒有寫文章表明你不能夠寫,而不是你不愿意寫。你沒有這方面的愛好證明你沒有這方面的才干。這就是你的理論體系——一個多么完整的理論體系啊!如果你這個理論體系能為大眾普遍接受的話,它將會產生多大的負面作用啊。”
確實,如果你想擁有某種東西,卻因為害怕而不敢或不愿付出相應的勞動,這是懦夫的表現。無論多么美好的東西,人們只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它的來之不易,也才會愈加珍惜,人們才能從這種擁有中享受到快樂和幸福,這是一條萬古不變的原則。
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想要偷懶的時候,這是人的惰性,但問題是我們面對它時我們會怎么處理。有的人渾渾噩噩,意識不到這是懶惰;有的人寄希望于明日,總是幻想美好的未來;而更多的人雖極想克服這種行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過且過,日復一日。
那么,我們具體應該怎樣同懶惰性作斗爭呢?
1.做一些難度很小的事或是你最愛干的事,也可以做些你想了很久卻一直沒做的事,不要只看結果。
2.遇到挫折時,生氣于事無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冷靜地查找問題所在,可以自己解決,或是與別人商量,哪怕只是爭論一番也可能對掃除障礙有益處。這個過程帶來的喜悅能使你更加好學。
3.學會肯定自己,將自己的不足變為勤奮的動力。學習、勞動時都要全身心投入,爭取做到最滿意的結果。無論結果如何,都要看到自己努力的一面。
這樣努力一段時間后,你會發現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樣為做了某件事而感到遺憾,而且以堅強的毅力、樂觀的情緒,腳踏實地地實踐著由易到難并不斷更換目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正如克服任何一種壞毛病一樣,克服懶惰,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只要持之以恒,那么,一定可以將它克服的。
綜上所述,勤勞不一定會帶來成功,但懶惰是一定會帶來失敗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克服自己的懶惰習氣,不要讓這種壞毛病毀了我們的未來。
上一篇:充分利用金錢的價值
下一篇:只有堅持到底才能迎來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