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
衣食住行,日日為之。一個正常的嬰兒,呱呱墜地后,最遲到了兩歲就會順暢地走起來,難道這個孩童都能手到擒來的動作成人之后還要重新溫習嗎?
這里所說的走路既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的走路。公安部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十多年來,中國(未含港澳臺地區)每年發生交通事故50萬起,死亡人數均在1 0 萬人左右,連續占據世界第一位。這無疑是一塊黑色的紀念碑,鐫刻著多少個家庭的破裂與悲痛。公眾每次看到空難新聞時,都會被那瞬間的陰陽兩隔刺激得淚水漣漣,但是可曾聯想過,上述交通事故的日死亡人數不就相當于每天從中國大陸的上空墜落一架大型客機嗎?
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原因,除去機動車數量激增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行人的違規行走——無視信號燈,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不遠處便是人行天橋,但偏偏要冒險跨越護欄;明知是快速路,卻仍然大無畏地穿越綠化帶,從車水馬龍中招搖過市……
這些規矩不是在幼兒園里就已經爛熟于心了嗎?怎么到了成人后卻任憑三令五申,任憑那些慘痛的教訓擺在眼前卻仍然無動于衷呢?
且不論缺少嚴懲酒駕那樣的高壓態勢,也不說人人心中存在的僥幸心理,成年人不會“走路”的尷尬現實折射的是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對于生命的基本敬畏,二是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規則還僅僅停留在規則層面,尚未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行為習慣,所以,有必要再重溫一遍基本的行路禮儀。
出門在外,人車分道,行人必須在人行橫道上靠右側行走,當今城市的人行橫道上大多鋪有凸起的彩色盲道,健全人不要占據這條通道以免給殘疾人帶來不便。過路口時,要按照信號燈的提示,從斑馬線上通過。過馬路時,絕對不能直接橫穿或跨越欄桿及隔離帶,而要選擇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
千萬記住,這樣走路不是為了作秀,而是為你的生命加了一把保護鎖。
走路的規矩還有很多,比如有些人,特別是上班族,為了趕時間,一邊走路一邊吃著早點或零食,而把包裝袋等廢棄物隨手向街上一丟,看得環衛工頻頻搖頭;比如有些人走著走著突然在剛剛掃凈的街道上擤鼻涕、吐痰甚至小便……
看到此情此景,你還會覺得走路僅僅是個人行為嗎?它其實是一支測試表,顯示著一個人乃至一座城市的文明指數。
走路的基本規矩還有——當狹路相逢時,切記年輕人謙讓老年人,男士謙讓女士,健康人謙讓殘疾人;遇到相識男女同行時,男士應該自覺走在靠馬路一側,以示保護女士的風度;上樓時,男士應走在女士之后,而下樓時男士則應走在女士之前作為安全導引;雨雪天氣時,如果你撐傘而行,務必留意身旁行人,以防雨水淋濕他人的衣物;拜訪一個陌生場所,向人問路時,要以禮相待,得到答復后,哪怕對方的回答并未解決你的疑問也要表示謝意,絕不能掉頭就走;如果遇到行人向你問路時,一定盡己所能予以解答,假設你不知道,可以據實相告或者為對方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在路上遇到交通事故或他人爭吵或有人發病或交警、城管等人員執行公務時,不要圍觀起哄。
上一篇:貼在春聯上的學問
下一篇:赴宴都有哪些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