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壇一代宗師的友情
田漢與周信芳都是我國劇壇的一代宗師,兩人交往密切,友誼深厚,在戲劇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田漢18歲去日本求學,途經上海觀看了周信芳的京劇藝術。
1923年秋,二人相見,一見如故。周信芳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今天我們能一見如故,明天就以兄弟相稱吧。”從此,二人交往甚密,一起切磋戲劇曲目。
1928年,田漢創辦了南國藝術學院,不久受挫停頓,轉而集中力量辦南國劇社。劇場難借,又沒戲臺,在周信芳的全力支持下,公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1930年,田漢改編的《卡門》被國民黨當局禁演,田漢遭搜捕。由于魯迅先生的及時警告,田漢轉移,悄悄來找正在演出的周信芳,周信芳給田漢改了裝,又拿出錢給田漢,然后設法將其送到日租界的一位朋友家里,田漢才免遭拘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周信芳、田漢等人冒著敵人的轟炸,在上海為不做亡國奴而奮勇斗爭!
1948年,田漢離開上海,進入解放區。田漢與周信芳再次見面,已是新中國誕生前夕。1949年6月,周信芳被選為出席全國第一屆文代會的代表赴京開會。戰友重逢、感慨萬千。
此后,田漢在北京擔任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歷任文聯常委,文化部藝術局局長、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等職務,周信芳還是在上海從事戲劇活動,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劇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京劇院院長。
他們雖然遠隔兩地,卻仍在同一條前線上工作,兩人南來北往、凡相聚必作長談,分別時又總依依送行,友情與日俱增。
1961年2月,文化部隆重舉行周信芳演劇生活六十周年紀念活動。田漢到會做了題為《向周信芳同志的戰斗精神學習》的講話,高度贊揚了周信芳的戰斗精神,革命熱情以及對京劇藝術的貢獻,稱他為“戰斗的表演藝術家”。
在紀念活動中,周信芳先后在北京、上海演出了《打漁殺家》、《烏龍院》等拿手好戲。田漢欣然命筆,贈詩四首,其中兩首為:
喜為人間吐不平,早年英銳已知名。
曾因王莽誅民賊,亦借陳東勵學生。
手創移風肝膽壯,扶持南國意圖新。
登場猶憶魚龍會,武二刀光一座驚。
六十年來磨一劍,精光真使金石開。
由它眼弱和頭白,唱通山陬與海隈。
萬死不辭尊信國,千山所指罵王魁。
乾坤依舊爭邪正,珍重先生起怒雷。
詩中巧妙地列舉了周信芳各個時期編演的劇目《王莽篡位》、《徽欽二帝》、《文天祥》、《義責王魁》等,稱贊周信芳正是通過這戰斗的歷程,實現了自己的非凡人格。
1961年,田漢因工作到上海,正逢農歷除夕。周信芳的夫人到海外探親去了,家里只有周信芳一人。田漢怕老友感到孤寂,除夕之夜特地來周家陪伴。兩人作竟夕之談,直到次日凌晨,大年初一的爆竹響起時,他們的談話還沒有結束,數十年的友情真比流水還長。
1963年年末,1964年初,上海舉行華東話劇會演。田漢作為中央有關部門的代表到上海,可是那個叫喊“大寫十三年”口號的華東局領導人以及張春橋等,給田漢以冷遇,并對他排擠、誣陷。
那次,田漢與周信芳雖然仍彼此看望,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他們心境都不好,因此二人憂心忡忡,有許多話不便明說,只能通過憂郁的眼神,相互心照不宣。這大概就是他們的最后一次會面,也可以說是最不愉快的會面了。
上一篇:劉伯承講團結的典范
下一篇:賣房老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