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父母對孩子的投入越來越多,可很多家長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學習方面,而忽略了培養孩子的性格。很多家長在認識上存在著這樣的誤區,那就是認為孩子的性情是天生的。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性格的生成,很大一部分受到父母的教育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如果孩子在家里受到溺愛,有東西不懂得與人分享,就會因此養成自私自利、目中無人的狹隘性格。
分享是心靈之光,它讓我們的人格更加高尚;分享是品德之美,它讓我們的靈魂熠熠生輝;分享是快樂的源泉,它讓我們的雙手留有贈人玫瑰后的余香。一個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與人分享并以此為樂,那么,可以說他具有分享意識。如果一個人僅僅把分享當成換取別人報答或取悅別人的手段,那么,這只是一種“虛假分享”。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發自內心的自愿分享,讓孩子從他人角度出發,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學會理解,學會分享。
在改變孩子觀念的同時,在家規引導上,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分享體驗。
著名的青少年教育專家孫云曉先生提出,我們在教育孩子學會分享時可以采用“以群治獨”的方式。
他曾和記者有過這樣一次談話。
記者問他:“聽說您的女兒也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獨生女,作為一位父親,又是一位教育家,您是如何教育女兒的?”
孫云曉說:“從她讀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就讓她和一名女大學生到東北生活了近一個月。當時,我和她媽媽都出國了,她剛剛10歲,就在陌生的地方獨立生活了一段時間。從小學到大學,所有報考學校的志愿,都是她自己填的。為了培養她與人合作的能力,我們采取了‘借個孩子去旅行’的策略,在她18歲之前,利用寒暑假時間,帶她走了13個省,同時,還帶了幾個和她年齡相近的孩子一塊去旅行。中學她念的是日語學校,從初二開始,她就參與了‘民宿’活動,我們家陸續招待了3批日本學生。高中連續兩個假期,她去日本人家里住了一個月,不僅學會怎么合作、交流,日語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獨生子女的父母要聯合起來,以群治獨,“小家變大家”,這樣才能消解獨生子女教育的困境。也就是說,擴大孩子交往范圍很重要。作為媽媽,應該讓孩子有較多的玩伴。同伴很少,孩子就很難學會與他人分享,也體驗不到合作和分享帶來的快樂。因此,我們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與小朋友一起玩耍,讓他在與同伴的交往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養成關愛他人、謙讓友好的行為習慣。
另外,孩子總喜歡被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孩子一旦有了分享行為時,我們應及時用鼓勵、贊許、獎勵等方法來告訴他的分享行為是對的。
一方面,父母要盡早糾正孩子的一些“小氣”行為,例如告訴他食物要和伙伴一起分享,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給孩子做出榜樣,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分享。
總之,媽媽要在生活中逐步培養孩子的合作、分享能力,讓他充分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這樣做對于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具有深遠的意義。
上一篇:培養孩子的自信
下一篇: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