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 伊(yī)
239 伊(yī)
【尋根溯源】
伊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來自伊祁氏,出自遠古帝王唐堯,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相傳,古帝唐堯生于伊祁山(今河北省順平),他出生時,寄養于伊侯長孺家,因此稱他為伊祁氏,其子孫便以伊為姓氏。二是來自姒姓。商朝大臣伊尹之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商王朝的開國賢臣伊尹,姒姓,是夏禹的后代。他曾居于伊川(今河南省伊川),因此以其居住地伊水為姓氏。伊尹后來輔佐成湯建立了商王朝。三是來自他族改姓伊氏者。
【變遷分布】
伊姓早期在中原活動。漢唐時期,在今山東、山西均發現有伊氏蹤跡,在陳留郡(今河南開封)形成郡望,堂號亦稱“陳留堂”。宋代以來,在今山東、河北、天津、北京、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及東北地區均有伊氏分布,其中河北數量最多。
【名人薈萃】
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輔佐商湯,佐商滅夏,綜理國事,連保湯、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賢相。
伊盆生:后魏將領。代(今山西省代縣)人。初為統軍,驍勇有膽略,累立戰功。明帝時,歷洛州刺史、西道別將、行岐州刺史。為當時名將。任西道都督,戰死。
伊慎:唐代將領。兗州(今山東省滋陽)人。以善射補折沖都尉,嗣為大將,封南充郡王。貞元末官至奉義節度,拜檢校右仆射,兼右衛上將軍。謚曰壯繆。以武毅通文理,硯席楷隸,師心自得。
伊恒:明代大臣。吳(今江蘇省蘇州)人,徙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官尚寶少卿。為人謙恭,時稱為長者。
伊秉綬:清代書法家。乾隆進士,官至揚州知府。何紹基寫詩稱頌其書法說:“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筒。行草也無唐后法,懸崖溜雨如荒蘚。”有《留春草堂詩集》。
上一篇:百家姓《仲(zhòng)》姓起源
下一篇:百家姓《宮(gōng)》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