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騷不宜太盛
季先生語錄:
我想來想去,覺得還是毛澤東的兩句詩好:“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常宜放眼量。”
生活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事事順心的。相反,是波折不斷的。俗話也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人們的心情難免會為此而起伏。這是人之常情,更有甚者,會表現為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終日滿腹牢騷。
但是,要知道,不完滿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我們應當正視缺憾。人生旅途中,碰到波折,要泰然處之;遭遇失敗和打擊,要有承擔的勇氣,要有打不倒的韌性,要有重新振作和崛起的決心與膽量。而不是終日牢騷滿腹,向眾人訴說自己的不如意,抱怨社會與現實的不公平。如此,不過是顧影自憐,搖尾乞憐。于己于人,都是一種負擔。因此,人生在世,須懂得,牢騷不宜太盛,牢騷太盛腸易斷。
季先生的一生坎坷起伏,但是他始終沒有滿腹牢騷,終日抱怨這抱怨那。例如留德期間,不論是學習上遇到困難,還是生活上碰到經濟困難,他都沒有怨天尤人,大發牢騷,而是盡力去改變,并且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靜心學習,勤奮讀書,最終為自己的學術素養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再如,季先生在“文革”期間,由于自己主動跳出來說真話,而被拉去牛棚批斗,遭受各種慘無人道的折磨,但是,當這一切都過去時,季先生并沒有怨恨,也沒有逢人就說那些人的殘忍,更沒有因此而滿腹牢騷,甚至大力報復。相反,季先生將這樣的遭遇靜靜地放在了記憶的角落里。
為人處世,能如此淡然、平靜,是因為季先生深諳人情世故,更明白牢騷過盛的壞處。試想,若是季先生一直沉溺在滿腹牢騷中,那他怎么能找回失去的笑容呢?又怎么能撥云見霧,開啟新的人生呢?
人生是不完滿的,況且,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種種不如意的現象,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過去的哀傷和疼痛,才能讓明天充滿意味,讓人生更完滿呢?
答案之一便是,牢騷不宜太盛。
人活一輩子,要做到沒有牢騷,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非草木,人有情,有感受,有脾性。但是,牢騷過盛,那就可能難以從過去中走出來,更別談走向明天,走向未來了。自然也難以完滿余生。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是一個牢騷過盛的人,因此,她走不出喪子喪夫的陰影,世人給予她再多的理解與同情,終究救不了滿腹牢騷的她。可以說她死于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下,也可以說她死于自己的滿腹牢騷中。
還有這么一則故事,教我們放下對不完滿人生中波折的牢騷。
相傳,有個寺廟的住持,給寺廟定下了一條規矩:歲末的時候,寺廟里的每一個弟子都要面對住持說兩個字。
第一年歲末,住持問其中一個弟子想要對他說什么。這個弟子說:“床硬。”
第二年歲末,住持問他今年想說什么。他說:“食劣。”
第三年歲末,主持還沒來得及問他,他就主動說:“告辭。”
住持望著這個和尚的背影,無奈地搖頭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故事中,這位弟子總是不知足,總是在抱怨,總是滿腹牢騷,這樣心浮氣躁,哪里又能安心修佛呢?哪里又能修成正果呢?這對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借鑒呢?
泰戈爾說: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了淚,那么你也將要錯過群星。的確如此,牢騷太盛,害的終究還是我們自己。我們應當秉著樂觀與豁達的心態,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做一個有實事可做,有夢敢追,知足知止的人,切莫讓過去和現實中的浮云遮望眼,阻擋人生中來時的路。
無疑,季先生是我們的楷模。不論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惑亂的年代,他放下牢騷向前看,做實事的人生態度是我們應當學習的。須知,牢騷太盛腸易斷,牢騷太盛人生難以有成就。如此一來,不但不能正視已有的缺憾,反而會增加更多的缺憾,得不償失,實不可為。
上一篇:愛情的“人間正道”
下一篇:用懷舊凈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