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的后繼者在瓜分查理帝國時,在凡爾登締結的條約,稱凡爾登條約。在查理大帝廣泛征戰的基礎上形成的查理帝國,并不是一個真正的統一的帝國。查理大帝在位時所實行的軍事、行政、司法、宗教等措施,對帝國的加強暫時起到一定作用,但最終卻使各大封建領主的實力得到增強,潛伏于帝國內的離心勢力日益滋長。查理死后,帝國的分裂趨勢日益明顯。查理大帝的兒子虔誠者路易在位時(814-840年),各大封建領主不再服從國王的統治。路易死后,他的三個兒子之間發生內戰,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聯合反對他們的哥哥羅退耳。842年,路易和查理在斯特拉斯堡城下發表反對羅退耳的宣言。迫于兩兄弟的聯合壓力,羅退耳終于讓步。三人于843年在凡爾登締結和約,將帝國一分為三。日耳曼路易得到萊茵河以東的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禿頭查理得到些耳德河、繆斯河以西的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羅退耳承襲帝號,所轄北起北海、從萊茵河以南,包括羅尼河流域,直到意大利中部。自凡爾登條約分割查理帝國之后,近代西歐三個主要國家的疆域開始形成。羅退耳領地的南部形成意大利,東法蘭克王國發展為德意志,西法蘭克王國發展為法蘭西。
上一篇:凌濛初與“二拍”
下一篇:凡爾納,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