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長春 【本書體例】
楊樹棠
楊樹棠,生卒年不詳。字鳳輝,別號南皋居士,四川岷江人。“自傷不遇,不得已著書以自見。”著有《南皋筆記》四卷。成書于民國三年(1914)。
湘鄉陳丹巖家,有柳樹一株,大可十圍,蔭蔭郁郁,裊裊依依,風涼可愛。陳讀書其下,每作詩文,恒若有助之者,以此文思大進。
一夜月明人靜,萬籟無聲。聞柳蔭有人吟云:“清露重,早涼歸,別浦含煙遠樹微。才思滿天作飛絮,隨風吹過小樓西。”陳大驚異,以火燭之,絕無蹤影。疑為此樹之精,因題一絕于樹云:“樓頭楊柳青,庭下秋風起。夜來發歌聲,聲在清蔭里。”明日視之,則其詩已加圈點,蓋柳汁所染也。
陳懼其為怪,議伐其樹。是夜,聞柳蔭中有人語云:“一時高興,信口狂吟,遽致賈禍,不圖文章之厄運至于如斯也!”復朗吟曰:“秦火炎炎,誰將護呵?將尋斧柯,其奈之何!”歌畢,似覺哭聲隱隱。陳異而心憐之,欲寢其議,其家人不可。曰:“樹已成精,不伐將為患。烏可以婦人之仁而敗乃公事也!”
命工師伐之。忽有一老者,修髯(rǎn染)瘦骨,鶴發童顏,自樹中出,笑謂生曰:“君所謂入室操戈者,吾索爾五色筆去矣。”言訖,忽不見。陳大懊悔,自此遂不能為只字。
客有自湘鄉來者,陳之同門友也,為余確切言之。
(選自《南皋筆記》卷一)
湖南湘鄉陳丹巖家里,有一棵柳樹,樹干十人才可以環抱。蓊蓊郁郁,樹枝裊裊依依,風涼可愛。陳丹巖在其下讀書,每當作詩文時,常常象有人幫助他,因此文思進步很快。
一天夜里,月明人靜,萬籟俱寂。陳丹巖聽到柳蔭中有人吟詩云:“清露重,早涼歸,別浦含煙遠樹微。才思滿天作飛絮,隨風吹過小樓西。”陳丹巖很驚異,拿火照照,沒有一點蹤影。懷疑是此樹的精怪,于是在樹上題寫了一首絕句,云:“樓頭楊柳青,庭下秋風起。夜來發歌聲,聲在清蔭里。”第二天看看他題的詩已經加了圈點,是柳汁所染的。
陳丹巖害怕它是鬼怪,商議伐倒這棵柳樹。這天夜里,聽到柳蔭中有人說:“一時高興,信口狂吟,馬上就招惹來災禍,沒有想到文章的厄運到了這種地步呀!”又高聲吟詩云:“秦火炎炎,誰將護呵?將尋斧柯,其奈之何!”吟唱完好象聽到有隱隱的哭聲。陳丹巖驚奇并且心里憐愛它,想放棄伐樹的打算,他家里人不同意,說:“樹已經成精,不伐倒就會招來禍患,不能用婦人一樣的善心,而壞了你的大事呀!”
讓木工砍伐柳樹。忽然有一個老者,長長的胡須,瘦瘦的身體,鶴發童顏,從樹中出來。笑著對陳生說:“你就是所謂入室操戈——用我的矛來攻擊我的人,我取回你的五色筆去了。”說完,忽然就不見了。陳丹巖很懊悔,從此就再也不能寫出一個字。
有一個從湘鄉來的客人,是陳丹巖同門的朋友,給我真實講述了這件事。
閱讀楊樹棠的這篇《柳異記》,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內容奇幻怪異,結構跌宕起伏,意境悠靜深遠。
內容上,作者記述了一個奇異的故事。陳丹巖因家中大柳樹的暗中相助而“文思大進”,詩文如泉而涌。但陳丹巖“葉公好龍”,怕柳樹成了精,將會構成禍患,遂“命工師伐之”。柳樹化作一個老人出現,譴責了陳的恩將仇報,收回了五色筆。從此陳丹巖江郎才盡,一個字也寫不出來了。這篇文章篇幅雖短,但讀起來卻令人如睹神怪,魂魄為之一奇。陳丹巖無緣無故在柳樹下“文思大進”,令我們非常奇怪,忍不住要迫不急待地讀下去‘,以弄清原因。待看到樹蔭中有人吟詩作賦,又“絕無蹤影”,而陳的題詩也被“加圈點”,就更加令人匪夷所思。再到“鶴發童顏”老者出現,收走了五色筆,我們這才恍然大悟。
其結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故事的第一節介紹陳丹巖作詩文的奇遇,給讀者設下一個懸念。第二節作者繼續作延宕之詞,柳蔭中有人吟詩但陳遍覓而不得,而陳本人題于樹上的絕句又被“柳汁所染”。使讀者和陳丹巖一樣如墜五里煙云。第三節筆鋒陡轉,記陳丹巖“議伐其樹”,夜中聽到有人“語”且“歌”,遂起了惻隱之心,“欲寢其議”,又被家人勸阻。一節之間人物思想幾經轉折,曲折變化,結構起伏有致。最后,樹倒精出,陳丹巖文思斷絕。前面設置的環環相扣的懸念至此真相大白。讀者繃緊的思緒也隨之安靜下來,但一種遺憾之情也禁不住油然而生。
該文的另一顯著特點是意境悠靜深遠。文章一開始就是一幅優美宜人的風景畫:一株十圍許的大柳樹蓊蓊郁郁,枝葉繁茂,纖細的樹枝婀娜多姿,隨風輕擺。一書生讀書其下,文思泉涌,躊躇滿志。讓人體味到一種恍若仙境的味道。至后,又描寫月明人靜之夜,濃郁柳蔭中有人吟詩作賦,陳舉燭尋覓而不獲。使人又感受到一種陰森怪異之恐怖氣氛。到后來伐樹之日,忽一“修髯瘦骨,鶴發童顏”老者出現,談笑間索筆遁去。更給人一種浪漫不羈,天馬行空之感。
上一篇:柳如京
下一篇:柳敬亭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