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今 【本書體例】
干寶
干寶(生卒年不詳),字令升,新蔡(今屬河南省)人。東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他勤學博覽,好陰陽術數(shù)。元帝時以著作郎領修國史、著《晉紀》20卷,又撰《搜神記》30卷。
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shù)十里。其西北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余圍,土俗常懼。東冶都尉及屬城長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與人夢,或下諭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長,并共患之。然氣厲不息。共請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養(yǎng)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嚙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爾時預復募索,未得其女。將樂縣李誕,家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寄曰:“父母無相,惟生六女,無有一男,雖有如無。女無緹(tí提)縈濟父母之功,既不能供養(yǎng),徒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死。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聽去。寄自潛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懷劍將犬。先將數(shù)石米餈(cì茲),用蜜𪎊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聞餈香氣,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嚙咋,寄從后斫得數(shù)劍。瘡痛急,蛇因踴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其九女髑髏,悉舉出,咤言曰:“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緩步而歸。
越王聞之,聘寄女為后,拜其父為將樂令,母及姊皆有賞賜。自是東冶無復妖邪之物,其歌謠至今存焉。
(選自《搜神記》)
東越國的閩中郡,有一座庸嶺的大山,高數(shù)十里。山西北坡洼地的一個洞中,有一條大蛇,長約七八丈,粗有十幾抱。當?shù)厝朔浅:ε拢瑬|冶城的都尉及所屬縣里的官吏,有不少人被這蛇咬死。人們常用牛羊祭祀蛇,還是不得安寧。大蛇有時給人托夢,有時告訴巫婆神漢說,想吃十二、三歲的女孩。都尉、縣令等官員都為此憂慮。可大蛇的氣勢洶洶,不斷禍患百姓。官吏們只好一起尋找人家奴仆生的女孩,以及罪犯的女孩養(yǎng)起來,到八月初一祭祀時送到洞口。蛇出洞后,將女孩吃掉。一年一年都是這樣。先后已送了九個女孩的性命。
這一年,又預先尋找物色,還沒找到合適的女子。將樂縣李誕家,有六個女孩,沒有兒子。小女叫李寄,想應招前往,父母不讓。李寄說:“父母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個女孩,沒有兒子,雖有女兒也同沒有一樣,我不象緹縈那樣能解救父母的危難,既不能給你們養(yǎng)老送終,又讓你們白費衣食,活著沒用,還不如早死。賣了我,可得到一點錢財,供養(yǎng)父母,難道不好嗎?”父母疼愛憐憫,到底不讓她去。于是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勸阻不住。
李寄請求官府給她一把好劍和一條敢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她便帶著劍和狗到廟里坐下。然后將幾百斤灌了蜜的飯團放在蛇洞口。大蛇便被引出洞,頭大得象糧食囤,眼睛有直徑二尺的鏡子那樣大。聞到飯的香氣,就吃了起來。這時候,李寄將狗放出,狗上前咬蛇,李寄從后邊向蛇猛砍數(shù)劍。蛇忍不住痛,竄了出來,到洞外就死了。李寄進蛇洞發(fā)現(xiàn)九個女孩的骨頭,一齊拿出來,慨嘆地說:“你們太怯弱了,被蛇吃了,實在可憐啊!”于是,李寄慢慢地回家去了。
越王聽到這件事,下禮聘李寄為王后,封李父為將樂縣令,李母及五個姐姐都得到了賞賜。從此,東冶不再有妖邪作怪,歌頌李寄的歌謠流傳至今。
《李寄》全文僅五百字,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少年女英雄的光輝形象。
李寄的英雄性格,表現(xiàn)在與大蛇的搏斗中。”閩中有庸嶺,高數(shù)十里。其西北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余圍,”不斷吞噬人畜,人們無不懼怕。面對這條大蛇,上至都尉,下至亭長,認為蛇已為妖為怪,只有向他磕頭作揖,頂禮膜拜,才能免遭其害。每年的八月初,為祭禮大蛇日,官吏先是用牛羊為祭品,讓大蛇吃掉,結果無效。這時就有巫婆神漢假借蛇曾托夢與他們,出來說話,要用十二、三歲童女為祭品,才能消除災害。已先后犧牲了九個女孩。對上下官吏的描寫,雖著墨不多,但是,他們那愚昧、膽怯、無能的表演,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寫李寄,首先表現(xiàn)她對父母的孝心。她的父親李誕,六女無男。李寄最小。在封建思想影響下,李寄也認為女子無用,“雖有如無”,她主動應募賣身,換錢供養(yǎng)父母。
李寄并非真的要去送死,“應募欲行”的同時,做好了為民除害的準備,請求官吏給她一柄好劍及一條敢于咬蛇的狗。臨行前,又讓人蒸制香米團,引蛇出洞,以便斬蛇,李寄只身殺蛇,部署得當,方法對頭,目標明確。她先引蛇出洞,后放狗咬蛇,在狗與蛇的搏斗中,李寄趁蛇不防,連砍數(shù)劍,為民除了蛇害。通過對李寄斬蛇的具體描寫,表現(xiàn)出李寄勇敢、機智、智慧的性格特征。
結尾處,越王聘李寄為后,一家富貴可說是作品的敗筆。也可能有某種程度的寫實。
上一篇:李子牟
下一篇: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