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農民大起義。東漢后期,政治腐敗,宦官、外戚爭相專權,豪強地主兼并土地,農民大量破產流亡,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發生,遍及各州。太平道教首領張角,于各地廣泛宣傳太平道平等思想,秘密進行組織活動,十余年徒眾達數十萬人,分布于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張角部置道徒為三十六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中平元年(公元前184年)初,張角布署起義軍于各地同時發動。起義者以黃巾裹頭作標志,因被稱為“黃巾起義”。起義軍焚燒官府,捕殺官吏,攻打地主塢壁。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主要起義軍有:張角、張寶、張梁兄弟領導的鉅鹿黃巾。波才領導的穎川黃巾。張曼成領導的南陽黃巾。東漢政府急派皇甫嵩、朱俊、盧植等率軍鎮壓。東漢軍隊先后在穎川、南陽和河北地區被波才、張曼成和張角擊敗。以后,因波才、張曼成軍缺乏戰斗經驗,被東漢軍隊擊敗。同年八月,張角病死,起義軍失去有力領袖。東漢政府以皇甫嵩代董卓進攻鉅鹿黃巾。十月,東漢軍偷襲廣宗(今河北威縣)張梁軍營,張梁陣亡。又攻張寶于下曲陽(今河北晉縣),張寶敗死。黃巾主力最后失敗。但分散于其它各地的起義軍仍繼續戰斗。冀州黑山軍、并州白波黃巾軍,益州黃巾軍,青州黃巾軍聲勢較大,擁有數十萬到上百萬人。各地黃巾軍此起彼伏,一直斗爭二十多年,才被最后捕滅。黃巾起義沉重打擊地主階級,動搖東漢王朝的統治。這次起義計劃周密,目的明確,有長期準備,群眾發動廣泛。起義中,農民和地主階級對立之鮮明,也前所未有。深入了解可參閱《后漢書·皇甫嵩傳》、《后漢書·朱俊傳》以及漆俠《秦漢農民戰爭史》、田昌武《中國古代農民革命史》第一冊。
上一篇:黃巢起義
下一篇:黃庭堅和江西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