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場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1963),沈西蒙(執(zhí)筆)、漠雁、呂興臣創(chuàng)作,是六十年代產(chǎn)生強烈反響的劇作之一。它以南京路上好八連的英雄事跡為題材,描寫剛剛結束解放上海的英勇戰(zhàn)斗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英雄連隊,奉命在繁華的南京路上站崗放哨,在這號稱“十里洋場”的地方,又展開了新的驚心動魄的復雜斗爭。一方面是國民黨反動派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派馬處長為首的一伙特務潛伏下來進行破壞,一方面要對人民解放軍進行腐蝕。他們叫嚷“讓共產(chǎn)黨紅著進來,不出三個月,我們叫他趴在南京路上,發(fā)霉,變黑,爛掉!”劇中揭示出,當時雖然還有隱藏著的拿槍的敵人,但我們面臨的主要“敵人”是資產(chǎn)階級的“香風毒霧”。進而深刻指出,在革命勝利后必須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抵制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侵蝕,只有這樣,才能使革命事業(yè)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劇本的戲劇性強,戲劇沖突張弛有序;生活場情逼真,生活氣息濃郁,有著剛健清新的格調(diào)。在這個劇中作者成功地塑造出一些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如魯大成、趙大大、陳喜、童阿南、春妮等。他們熱愛黨,熱愛新社會,對敵人無比憎恨,但他們又都有著鮮明的個性。連長魯大成具有農(nóng)民的樸實真率、風趣,但由于頭腦缺少辯證法,所以看問題表面,工作方法有些簡單化;班長趙大大耿直、粗獷;三排長陳喜愛虛榮、愛面子,在資產(chǎn)階級“香風”侵蝕下,曾一度成為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俘虜,并險些被階級敵人所利用,后來在同志們的幫助下,在斗爭實踐中認識了錯誤。新兵童阿南單純、幼稚,有較重的小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作者把這些人物放在錯綜復雜的斗爭中來加以刻畫,十分注意通過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思想性格。如寫陳喜兩次扔掉布襪子;春妮給陳喜補衣服陳喜把線扯斷等,都富有深刻的寓意。
上一篇:霍桑與《紅字》
下一篇:青年團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