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橋術。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于今河北趙縣洨河上,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由隋代工匠李春設計建造。橋為單孔,全長五十二·八二公尺,寬九·六公尺,石拱跨度三十七·三七公尺,拱圈矢高七·二三公尺。橋身平緩,坡度小,便于行人車馬通行,拱圈跨度大,便于橋下船只往來。大拱之上設四小拱,既可節約石料,減輕橋身對橋基的壓力,又可分洪排水,減緩洪水對橋身的沖擊。欄桿、欄板和柱子上雕有行龍走獸,形像古樸生動,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趙州橋經歷了一千三百余年的車軋馬踏和洪水、地震的考驗,今仍安然無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和才能的結晶。解放后,趙州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天文學。隋唐時期最杰出的天文學家是一行和尚(683-727),一行姓張名遂,巨鹿(今屬河北)人。開元十二年(724),他與梁令瓚共同設計制造了黃道游儀,以此發現了恒星位置移動的現象,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的恒星自行說早近千年。同年,他發起在全國十三個地方分別測量北極出地高度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日影長度,得出北極高度相差一度,則南北距離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現一百二十九·二二公里),即子午線一度之長,雖與目前子午線一度長一百一十一·二公里相比誤差較大,但測量子午線長度,在世界上是第一次。一行吸收印度天文學中的計算方法和總結中國歷代制定歷法的經驗,開元十五年(727)制定《大衍歷》,結構合理,比較符合天象實際,為以后歷代修訂歷法所遵循,直至明朝末年西方近代編歷法傳入中國為止。
3.醫藥學。隋代著名醫學家巢元方撰有《諸病源俟論》五十卷,凡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論,是我國第一部詳論疾病分類、病因、病理的專著,書中所記以腸吻合術治療外傷斷腸,為我國外科手術史上的重要成就。唐代太宗時中央和地方都開辦了分科較細的醫校,比西方早二百年。高宗時,蘇敬等人奉敕編成《唐新本草》五十三卷,收集藥物八百四十四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比1494年意大利佛羅倫斯藥典早八百多年。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潛心研究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寫成《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簡稱《千金方》,收集藥方五千三百多個,藥物八百余種。書中首列婦嬰疾病治療,主張單獨設科,注意藥物配伍和辨證施治,并首創復方。他還在《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書中記述了硫黃伏火法,這就是早期的火藥配方。由于他對祖國醫學的貢獻和他的急病人之所急的高尚醫德,受到歷代人民的敬仰,被后人尊為“藥王”,稱其隱居過的五臺山為藥王山,并建有藥王廟。
4.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術始于隋朝,唐太宗時雕印的長孫皇后所撰《女則》是最早的雕版書,其后,雕版印刷術廣泛用于印制佛像、詩文、日歷,甚至用來印刷商人納稅的“印紙”等。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唐咸通九年(868)雕印的《金剛經》卷子,全長十四尺,卷首是釋迦牟尼對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刻印極精美。現藏英國倫敦。國內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1944年在成都市內唐墓出土的《陀羅尼經》。
5.唐代煉丹術和化學。唐代皇室以老子后裔自居,崇奉道教,煉丹術在皇帝的支持下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許多煉丹名家,如孫思邈及其弟子孟詵,既是杰出的醫學家,又是著名的煉丹家,并形成了許多煉丹著作,陳少微的《大洞煉真寶經修伏靈砂妙訣》、《大洞煉真寶經九還金丹妙訣》,張果的《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等。剔除煉丹術中企求長生不老的糟粕,其中包含了以無數生命為代價換來的豐富的化學知識。唐代煉丹實驗已有很大進步,用藥趨向小劑量、按比例,向定量化發展,克服了以往煉丹實驗中用藥量的盲目性。唐代煉丹術中用汞和硫黃制造丹砂,用汞和硫制成硫汞,與食鹽反應后升華,煉制水銀霜的技術已相當完善。煉丹方士還開始用樸硝(硫酸鈉)和芒硝(硝酸鉀)的水溶液提取硫酸鉀的結晶,用汞和錫制取汞錫齊。在火法煉丹的實踐中掌握了以調節炭量和燃燒時間控制溫度的經驗。煉丹方士還在總結鍛、伏易燃物質經常發生火災的教訓中,知道了“以硫黃、雄黃合硝石,并密燒之”能引起燃燒的道理,實際上這三種物質的混合,就是最初的黑火藥。唐代煉丹所得化學藥物也廣泛應用在醫學上,孫思邈《千金翼方》中記有“飛水銀霜法”,是一種毒性較小的汞化合物氯化亞汞,可治療疥癬、濕疹等皮膚病。孫思邈還用丹砂、曾青、雄黃等化合反應制成“太一神精丹”,外用可治療皮膚病,內服可治療回歸熱和瘧疾,而且有健身作用。《唐本草》中記有一種用白錫銀箔和水銀合制而成的“銀膏”,相當于現代醫學牙科中的填充劑。杜石然等人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上冊(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列專章論述了隋唐時期各類科學技術的發展。關于趙州橋的研究,有黃夢平的《中國古代橋梁技術》(《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關于天文學研究,有薄樹人的《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同上),關于印刷術的研究,有邢潤川的《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同上),關于醫學的研究,有李經緯的《孫思邈》(《中國古代科學家》科學出版社1963年版)。
上一篇:陶淵明
下一篇:隋唐時期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