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之一。恩格斯寫于1886年,同年首次刊登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雜志第四、五期上。1888年,恩格斯略加修訂,加了一篇序言,并把馬克思1845年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作為附錄,以單行本在斯圖加特出版。后編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本書是在我國翻譯較早、傳播較廣的恩格斯著作之一。1929年10月,首次收入林超真編譯的《宗教哲學·社會主義》一書(上海瀘演書局出版)。篇名為《費兒巴赫與德國古典哲學的末日》。1929年12月,彭嘉生以《費爾巴哈論》為題翻譯出版第一個單行本(上海南強書局出版)。此后有許多譯本相繼問世。
本書的寫作是當時德國及歐洲哲學斗爭的需要,同時也有其歷史的原因。早在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決定清算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1845-1846年他們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就是為著實現這個心愿。但當時這部書沒有得到公開出版。此后四十多年來,他們一直沒有機會再回到這個題目上來。這期間,國際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國家先后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工人政黨,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逐漸取得支配地位。這就引起了資產階級的極端仇視和恐慌。為了抵制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影響,麻痹工人階級的革命意志,他們極力復活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反動方面,在“新”哲學的幌子下大力宣揚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在英國有新黑格爾主義,在德國有新康德主義。尤其是后者,影響極壞。新康德主義者,一方面在“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號下,清洗了康德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發展了他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不可知論;另一方面,他們放肆地污蔑馬克思主義哲學抄襲了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企圖抹殺無產階級世界觀和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本質區別,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動哲學已滲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成為各種機會主義派別的理論出發點。在這種情況下,恩格斯認為,正確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系統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當《新時代》雜志編輯部邀請恩格斯寫一篇文章,評論丹麥哲學家施達克的《路德維?!べM爾巴哈》一書時,恩格斯便借此機會寫下了這部光輝著作。
恩格斯這部著作,正文分為四章,前有一篇序言,后有一篇附錄。序言部分對本書的寫作原因和背景作了扼要說明。第一章著重分析和研討了黑格爾哲學;在第二章里,恩格斯精辟地論述了哲學基本問題,并據此批判地分析了歷史上各基本哲學派別;第三章重點揭露費爾巴哈宗教觀和道德觀的唯心史觀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第四章系統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理論來源、自然科學前提及其偉大意義,深刻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傊緯鳛槎鞲袼雇砟瓿墒熘?,內容是極為豐富的。(一)系統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同德國古典哲學的聯系和區別,展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過程,這是貫穿全書的指導線索。在本書中,恩格斯通過分析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方法和唯心主義體系的矛盾以及黑格爾學派的解體過程,闡釋并肯定了它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歷史進步意義;同時指出,由于黑格爾體系的需要,其哲學的“革命的方面就被過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悶死”,使之成為頭足倒置的哲學,因而黑格爾學派的解體是必然的。書中用很大篇幅分析批判了費爾巴哈哲學。充分肯定了他恢復唯物主義權威的歷史功績,深刻地分析了包括費爾巴哈哲學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所具有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產生和存在的社會歷史根源、自然科學條件,指出,隨著資產階級走向保守、沒落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進步,德國古典哲學在資產階級那里終結了。“德國的工人運動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書中通過對德國古典哲學的評述,簡要而又系統地說明了馬克思、恩格斯怎樣從這一哲學出發并怎樣同它脫離,即在新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它的合理因素,剔除了它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糟粕,創立了同德國古典哲學根本對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嶄新世界觀,實現了哲學史上的根本變革。(二)在本書中,恩格斯總結哲學史上兩條哲學路線的斗爭,第一次明確提出并論述了哲學基本問題。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問題,哲學家們按照對這個問題不同解答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概念只能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否則就會造成哲學上的混亂;另一方面是人的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世界,由此區分哲學上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點是批駁不可知論的最銳利武器,這實際已闡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客觀標準。(三)在本書中,恩格斯還進一步闡述和發揮了辯證唯物主義、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書中把辯證法歸結為“關于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的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極為深刻地論述了唯物辯證法的“偉大的基本思想”。書中著重概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主要論述了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階級斗爭的根源;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歷史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性;充分論述了經濟和政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關系原理。
恩格斯這部著作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進一步系統化了,培養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哲學家,至今仍然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提高理論素質的重要教材,它同《共產黨宣言》一樣,“是每個覺悟工人必讀的書籍”(《列寧選集》第2卷,第422頁)。
上一篇:越南義安-河靜蘇維埃運動
下一篇:路德,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