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耿紅炎
茅盾
答,答,答!
我從夢中跳醒來。
——有誰在叩我的門?我迷惘地這么想。我側耳靜聽。聲音沒有了。頭上的電燈灑一些淡黃的光在我的惺忪的臉上。紙窗和帳子依然是那么沉靜。
我翻了個身,朦朧地又將入夢,突然那聲音又將我喚醒。在答,答的小響外,這次我又聽得了呼——呼——的巨聲。是北風的怒吼罷?抑是“人”的覺醒?我不能決定。但是我的血沸騰。我似乎已經飛出了房間,跨在北風的頸上,砉然驅馳于長空!
然而巨聲卻又模糊了,低微了,消失了;蛻化下來的只是一段寂寞的虛空。
——只因為是虛空,所以才有那樣的巨聲呢!我啞然失笑,明白我是受了哄。
我睜大了眼,緊裹在沉思中。許多面孔,錯落地在我眼前跳舞;許多人聲,嘈雜地在我耳邊爭訟。驀地一切都寂滅了,依然是那答,答,答的小聲從窗邊傳來,象有人在叩門。
“是誰呢?有什么事?”
我不耐煩地呼喊了。但是沒有回音。
我捻滅了電燈。窗外是青色的天空閃耀著幾點寒星。這樣的夜半,該不會有什么人來叩門,我想;而且果真是有什么人呀,那也一定是妄人:這樣喚醒了人,卻沒有回音。
但是打斷了我的感想,現在門外是殷殷然有些象雷鳴。自然不是蚊雷。蚊子的確還有,可是躲在暗角里,早失卻了成雷的氣勢。我也明知道不是真雷,那在目前也還是太早。我在被窩內翻了個身,把左耳朵貼在枕頭上,心里疑惑這殷殷然的聲音只是我的耳朵的自鳴。然而忽地,又是——
答,答,答!
這第三次的叩聲,在冷空氣中擴散開來,格外的響,頗帶些凄厲的氣氛。我無論如何再耐不住了,我跳起身來,拉開了門往外望
什么也沒有。廉刀形的月亮在門前池中送出冷冷的微光,池畔的一排櫻樹,裸露在凝凍了的空氣中,輕輕地顫著
什么也沒有,只一條黑狗爬在門口,側著頭,象是在那里偷聽什么,現在是很害羞似的垂了頭,慢慢地挨到檐前的地板下、把嘴巴藏在毛茸茸的頸間,縮做了一堆
我暫時可憐這灰色的畜生,雖然一個忿忿的怒斥掠過我的腦膜:
是你這工于吠聲吠影的東西,丑人作怪似的驚醒了人,卻只給人們一個空虛!
《叩門》寫于一九二八年底,是茅盾處于苦悶期在日本京都寫下的散文詩名篇。
大革命失敗后,茅盾深感白色恐怖的重壓,對革命前途感到十分迷茫。思想的苦悶,客居異國的孤獨,與實際斗爭的隔離,這一切因素促使他這時期創作的筆觸由外部世界轉向自己的內心。在《叩門》中,作者通過對深夜叩門聲所引起的激動、失望、難耐等復雜心情的描寫,展示了現實與理想、希望與失望的矛盾沖突,抒發了作者渴望戰斗呼喚而不得的焦灼和痛苦。
全文以作者的主觀幻覺——三次叩門聲為線索,自然地分為三個層次。
“答,答,答!”在異國凄清、寒冷的夜半,作者從并不寧靜的睡夢中“跳醒”,迷惘中好像聽到叩門聲,一個“跳”字,包含了作者多么深的渴望與期待!叩門聲忽隱忽起,緊緊牽動著作者敏感的神經。而且,在這聲音之外,作者還聽出一種“呼呼的巨聲,這愈發使他激動不安,焦灼亢奮。此刻,他躺在日本特有的裝著隔扇和幛子的房屋里,與外界幾乎隔絕,但他情系火熱的斗爭,心懷時代的風云,那“呼呼”的巨聲,正是心靈與外界的際會,是現實與理想的交融。于是,作者的情感頓時升騰為浪漫的想象:“……我似乎已經飛出了房間,跨在北風的頸上,砉然驅馳于長空!”這充滿激情的語言,生動地展示了作者胸中排山倒海般的豪邁氣概。
“我睜大了眼,緊裹在沉思中。”一個“裹”字,傳神地勾畫出了作者繭縛于萬端思緒中的情態。往日的斗爭歲月,紛繁的人情世態,錯落地在眼前跳蕩,這些拂之不去的印象多么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啊!驀地,那剛剛寂滅的叩門聲又從窗外傳來,隨之而來的還有“殷殷然有些象雷鳴”的轟響,這聲音與前面的“呼呼”巨聲互相映照,使全篇情調如潮水般喧騰澎湃,起伏不定。
“答,答,答!”第三次叩門聲使作者“無論如何再耐不住了”,他跳起來拉開門往外望——寒月冷照,萬物凍凝,只有一條守夜不眠的狗伏在門口。作者怒斥黑狗的捉弄,似乎就此揭開了叩門的奧秘。然而這正是作者耐人尋味的一筆。狗叩門或許是實,但如此震撼人心的聲響卻絕非狗所為,分明是作者心有所感,“聯類無窮”,致使叩門產生出振聾發聵的力量。正是虛由實生,寓虛于實,似實而虛的叩門聲,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狗叩門的結局同時揭示了更深的失望與寂寥,也更強烈地反映出作者追求的執著和期待的焦渴。
此外,作品結尾還包含有象征寓意,那句“吠聲吠影”的指斥是頗有深意的。作者在《我走過的道路·亡命生活》中特意解釋說,“我對于當時圍攻我的朋友仍懷不滿”,故而有了文末的一句。一九二八年七月,茅盾寫了長篇論文《從牯嶺到東京》,針對創造社和太陽社在革命文學理論和實踐上的某些偏激,提出革命文學應注意描寫小資產階級的生活等主張,引來了太陽社和創造社人們的圍攻。這場軒然大波給茅盾內心造成了刺激,借本文結尾,他以象征形式曲折表達了自己的情緒。在同一文中他又說:“然而用吠聲吠影作象征,在當時是箭在弦上,事后深悔有傷厚道。”
《叩門》是一篇詩意濃郁的抒情佳作,創設詩的意境是它顯著的藝術特色。三起三落的叩門聲,若實若虛,若夢若醒,造成一種迷離恍惚的意境。沿著這聲音鋪設的線索,作者騰挪輾轉、追尋捕捉,強烈抒發了追求與幻滅的矛盾心情。作品的語言不僅顯示了作者精湛的修辭技巧,而且飽含激情與道理,配以長短參差、疏密有致的句式,以及明快和諧的節奏韻律,真正達到了詩情與哲理的完美結合。
上一篇:《蘭亭集序》鑒賞
下一篇:《安塞腰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