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米·尤(1814—1841)是俄國詩人。一八一四年十月十五日生于退伍軍官家庭。三歲喪母,自幼性格憂郁,孤僻。一八二八年入貴族寄宿中學,開始練習寫詩。一八三〇年考入莫斯科大學,畢業后在彼得堡擔任近衛軍官。一八三七年二月,因寫《詩人之死》一詩抨擊上流社會對普希金的迫害,而被流放高加索,后由于詩人茹可夫斯基的奔走,他得以返回彼得堡。一八四〇年初,萊蒙托夫同別林斯基等人建立了密切聯系,同年二月,又因同法國公使的兒子決斗而被捕,再次被流放高加索。一八四一年七月二十日,他在與一退伍軍官的決斗中被殺害。這是有預謀的兇殺。萊蒙托夫從小愛好文藝,讀書期間,深受普希金等人的影響,寫了一些長詩、劇本和近三百首抒情詩。比較著名的抒情詩有《天使》(1829)、《土耳其人的哀怨》(1829)、《高加索》(1830)、《帆》(1832)和《一八三一年六月三十一日》(1832)等。這些詩作以景情,托物言志,具有鮮明的詩歌形象和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帆》中,詩人把自己的生命比作大海中的一葉孤帆,它不愿隨波逐流,但又形單影只,總與孤獨結伴。《一八三一年六月三十一日》所抒寫的“生的渴望”,行動的企求和生怕一事無成的哀愁,則集中體現了詩人筆下的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特點。服役于彼得堡期間,萊蒙托夫對上流社會內幕有了較多的了解,創作中的現實主義因素隨之增長,創作了歷史小說《瓦季姆》(1833),長詩《哈吉——阿勃列克》(1835)和劇本《假面舞會》(1835)。這些作品暴露了農奴制度的專橫殘暴,鞭笞了上流社會對自由思想的扼殺,也表達了詩人關于生活的沉思與探索。發表于一八三七年的《詩人之死》,曾被高爾基譽為俄國詩歌中“最有力的一首詩”。詩人義憤填膺地指出,殺死普希金的兇手是“蜂擁在寶座前的貪婪的一群”,即沙皇和整個上流社會。他們雖然躲在法律的蔭庇下,但人民的裁判在等待著他們。同年,菜蒙托夫的著名詩篇《波羅金諾》在《現代人》雜志上發表。作品通過一個老兵的回憶,歌頌了俄國士兵在一八一二年衛國戰爭中的獻身精神。這兩首詩震動了整個俄國文壇,詩人因此而獲得普希金的繼承人的聲譽。長篇小說《當代英雄》是萊蒙托夫最重要的作品。它由五個相對獨立的故事串連而成,在高加索廣闊的背景上描寫了主人公畢巧林的復雜性格。他是一個精力充沛的貴族青年軍官,能批判地看待上流社會,渴望做不平凡的事業,但又不知道目標在哪里,應該怎樣做。他心靈十分空虛,只好借獵奇和冒險尋求刺激和快慰:搶劫契爾克斯族少女貝拉;粗暴地對待善良的下級軍官馬克西姆;毫無目的地擾亂私販子寧靜的家庭生活;為了開心在情場上逢場作戲。結果未老先衰,精力耗盡,在從波斯歸國途中悄然離世。作者指出,畢巧林不是某一個人的肖像,而是由“整整一代人的充分發展的缺點構成的”。這個患有嚴重“時代病”的貴族青年,是繼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之后又一個“多余人”的形象。《當代英雄》不無浪漫主義的色彩,但主要傾向是現實主義的,尤其是善于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多方面地展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這被看成俄國現實主義心理描寫的開端。從一八四〇年六月至一八四一年七月,萊蒙托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還寫了長詩《瓦列里克》和《祖國》,并經過最后加工,完成了歷經十二年創作過程的長詩《惡魔》(1829-1841)。后一部作品塑造了一個敢于破壞一切公認的規范,熱烈追求自由的惡魔的形象,集中體現了詩人叛逆的思想。它和另一部長詩《童僧》(1839)組合在一起,代表了詩人浪漫主義創作的最高成就。萊蒙托夫從事文學活動的時間并不長,成熟期不過四年,但對后世卻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和果戈理一起繼承了普希金所開創的優秀傳統,為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和繁榮進一步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一篇:萊布尼茨
下一篇:萊辛,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