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老子
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關于他的生卒年已不可考。 《史記》記載他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同時代人。《老子》一書成于戰國初期,基本上代表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奠基人,有人也認為他是中國古代美學的起始者。老子哲學的核心是道。道集中體現為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既然是無為的,循道必須順任自然。老子把這一原則落實到各個領域,在形而上的境界落實到文藝的層面也是如此。他說:“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道法自然”,為萬物之宗,美也必然生于“無為”的自然。
老子首先看到美是與丑相對立而存在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由于美丑相對立而存在,所以它們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他說的“智慧出,有大偽”,這兩項就是相去若何的關系。老子還看到人工之美的有限性,甚至認為是無積極作用的,特別是對于道的表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他看來,既不應創造違反自然渾成的藝術,更不應在藝術創造中施以違反大道的小巧。因為道最大也最巧,它是無為的,因而是人工所不能表現的,能表現的即不是道, 所以他說: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唯有“絕巧棄利”, “見素抱樸”,“不敢為天下先”, “以至于無為”,才能真正得天道,做知者,成大巧。為此,老子主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他以“不為而成”,把人在現實中的一切有為創造的努力成果完全否定了。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在不愿承認藝術和美的主導思想下,也客觀地看到了藝術移人性情的作用,他說: “樂與餌,過客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此中藝術的這種損害素樸的刺激,正是老子從結果上正視了藝術的作用。老子當時所指的“五色”、“五音”主要是奴隸主階級追求的聲色享樂。他指出結果之壞,是要給社會統治者的腐化墮落找出原因,從屬于批判目的。
老子美學對美和藝術的否定,有是也有非。是處在于,他從世俗所認定的美中分出了假美,從藝術中分出了感官刺激藝術,他對此深惡痛絕;非處在于,他以全盤否定的方法,講著他看到的屬于部分現象的事實,因而邏輯表述顯得非常片面絕對。如他一方面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方面又說“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他的否定,否定了他肯定的東西;他的肯定,又肯定了他否定的東西。老子的美學思想當然不僅僅反映在他對待美和藝術的看法上,也反映在他對美與丑、美與真善關系的論述上。他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的言論,雖然表現出簡單的相對主義的傾向,但蘊含著事物相輔相成的辯證法。在中國古代美學中,第一次談到這些相對事物辯證關系的正是老子。
由老子創建的道家美學,經過莊子的發展,使之成為與儒家美學雙峰對峙的一大潮流,此后的楚騷美學和禪宗美學的發展,都與這兩大潮流有關。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繪畫語言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