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難前后,民族矛盾尖銳,抗金愛國成為各類體裁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以上書言事為主的政論散文大大發展了宋代古文,把散文的愛國主義傳統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胡銓、陳亮、葉適都是以政論散文著稱的散文家。
胡銓(1102-1180),字邦衡,號澹庵,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因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多次遭貶。有《澹庵文集》。代表作《戊午上高宗封事》寫于高宗紹興八年投降派秦檜決策主和之際,表示了“不與檜等共戴天”的主戰立場,義正辭嚴地譴責了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賣國行為,鼓舞了抗金的斗志。另一篇代表作《上孝宗論兵書》提出了抗金的具體措施,希望君王學習越王勾踐“力修政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作法,以圖恢復中原。胡銓的政論散文慷慨陳辭,條分縷析,語言曉暢,表現了作家對時局的深切關注。
陳亮(1143-1193),字同甫,號龍川,婺州(今屬浙江)人。素有愛國之志,為抗金救國而奔走呼號。有《龍川文集》、《龍川詞》。代表作是孝宗淳熙五年接連寫的三篇《上孝宗皇帝書》,其中第一篇更有名。這篇上書尖銳地批評了朝廷的茍安求和政策,總結了“一日之茍安,數百年之大患”的歷史教訓,并提出了報仇雪恥,恢復中原的具體措施。陳亮的主張招致主和派的嫉恨打擊,幾乎被陷害致死。他的政論散文重視以“意與理”取勝,而不在文字上故弄險怪,磊落大方,堂堂正正,顯示了一個愛國志士的坦蕩胸懷。
葉適(1150-1223),字正則,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出身清貧。淳熙五年中進士,曾任權兵部侍郎等職,但始終未得重用。他是唯物主義思想家,永嘉學派的代表。有《習學記言》、《水心先生文集》等。《上孝宗皇帝札子》是他政論散文的代表作。文中明確指出當時的大事就是收復故土,報仇雪恥,并有理有據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批駁了金人強大難攻的謬見。這篇上書表達了作者改革時政的進步要求,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葉適的散文“在南宋卓然為一大宗”,其政論散文多以經、史知識為根基,言出有據,條理細密,風格質樸,頗有說服力與論辯色彩。
上一篇:胡適
下一篇: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