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北宋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河南洛陽人。曾任國子監教授、崇政殿說書等職。在洛陽講學30余年,晚年,受到排擠,流放四川。
程頤在哲學上提出“理”為宇宙之根本。說“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遺書》卷十五),“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同上,卷二十一)。認為“理”“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論其所主為心,其實只是一個道”(同上,卷十八)。在他看來,“理”和“道”是一個東西。“理”,也稱“天理”或“天道”。他說:“理便是天道也。”(同上,卷二十二)“理”是他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都是“理”所規定的。指出“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間,皆是理。”(同上,卷十九)“理”是永恒存在的,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原。在“理”(“道”)與“氣”的關系上,認為“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則是密也”(同上,卷十五)。“理”或“道”是先于“氣”而獨立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而“氣”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他反對張載的“太虛即氣”說,認為宇宙“亦無太虛,……皆是理,安得謂之虛?天下無實于理者。”(同上,卷三)承認天下萬物統一于“理”,“理”是唯一的實在,否認“氣”是產生萬物的根源。還把“理”看成是宇宙的普遍規律,說“天下只是一個理,故推至四海而準”(同上,卷二),認為物皆有“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同上,卷五)。在發展觀上,提出“天地之間皆有對,有陰則有陽,有善則有惡。”“有是則有非,無一亦無三。”(同上,卷十五)指出事物都存在著兩個方面,陰與陽、善與惡、是與非。沒有一,也沒有三,只有兩。事物雙方的對立,是事物不斷發展變化的原因,這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在認識論上,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他說:“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則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同上,卷十八)認為人的知識是頭腦所固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同時認為人雖有知,不格物以致之,則雖有之亦如無有。“致知”必須通過“格物”才能獲得。“格物”即是“窮理”。“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矣。”(同上,卷二十五)“格物窮理”就是指個人的封建道德修養。“今日格一件,明日文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同上,卷十八)也就是說,只有進行內心的道德修養,才能達到“明天理”的目的。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知至則當至之,知終則當終之,須以知為本。”指出“知之深則行之必至,無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同上,卷十五)認為有“知”才能“行”,“知”是“行”的基礎,這是唯心主義的知行觀。在人性論上,他繼承了孟子的性善說,提出“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則為仁義禮智信以名之。”(同上,卷二十五)在他看來,“圣人”生來具有仁義禮智信的品德,這是一種先天的道德論。他把人性分為“天命之性”和“氣稟之性”。所謂“天命之性”,即是“天道”,是“理”。由于人性體現了“天理”,所以它是善的。認為人性中有不善,是由于受氣質的影響。他說:“性無不善,其所以不善者,才也。受于天之謂性,稟于氣之謂才。才有善不善,由氣之有偏正也。”(《外書》卷七)要去惡從善,就必須按照封建道德規范去做。主張“去人欲,存天理”,“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雖有意于為善,亦是非禮。無人欲即皆是天理。”(《遺書》卷十五)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宣揚禁欲主義。還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同上,卷二十二)的觀點,為封建綱常名教作辯護。
程頤的哲學思想,在宋明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學說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稱為程朱學派。在思想領域里,理學思想一直成為后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工具。
上一篇:程朱學派
下一篇:程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