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法國作家,文藝評論家。出生于巴黎一個書商家庭。早年加入宣揚“為藝術而藝術”的巴爾那斯團體,發表《金色詩集》(1873)及詩劇《科林斯人的婚禮》(1876)。后轉為寫小說,成名作是《希爾維斯特·波納爾的罪行》(1881),寫一個寬厚仁愛的老文獻家為搜求古籍到遠方旅行,因不諳世故,在營救一個女孩的過程中險些被人暗算,從而表現了學者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九十年代,法朗士創作的社會性加強,他開始接觸反映社會階級矛盾的重大題材。一八九四年,資產階級反動分子指控有正義感的法國猶太軍官德雷福斯犯了叛國罪,挑起一場巨大的訴訟風波,激起了法國民主知識界的忿怒抗議。法朗士也起而為德雷福斯辯護,要求為他平反。在斗爭中,法朗士認識了資本主義的丑惡本質,接受了社會主義。這個時期法朗士創作的重要成就,是四卷小說《現代史話》,包括《路旁榆樹》(1896)、《人體服裝模型》(1897)、《紅寶石戒指》(1899)和《貝日萊先生在巴黎》(1901)。小說第一、二卷寫外省某城市競選主教的丑惡內幕;從第三卷起反映德雷福斯事件,展開了法國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一場富有戲劇性的斗爭的描寫。一九〇一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克蘭克比爾》通過一個小販被警察誣陷的遭遇,繼續表明作者對德雷福斯事件的正義立場。一九〇四年發表于《人道報》上的長篇小說《在白石上》,傾注了法朗士向往社會主義的熱情。晚年,法朗士著有歷史名作《霞娜·達克傳》(1908)等。一九二一年,法朗士參加法國共產黨,同年獲諾貝爾獎金,
上一篇:法捷耶夫,亞·亞
下一篇: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