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美國詩人。一八〇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生于一個律師家庭。自幼聰穎過人,智力早熟,三歲入學讀書,十歲顯露文學氣質,十四歲進博多因學院。一八二五年,朗費羅因成績優異被學院選派到歐洲游學,先后到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了解到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民情,研究了他們的語言和文學。回國后,在博多因學院任教。一八三六年應聘到哈佛大學,從事語言、文學研究和教學,以學識廣博而成為新英格蘭文化中心劍橋文學界的重要人物。一八五四年辭去教職,專事創作。他七十五歲生日那一天,美國各地的學校都舉行了慶祝。一八八二年逝世后,倫敦斯敏斯特教堂詩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獲得這種尊榮的第一位美國詩人。
朗費羅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詩集《夜吟》(1839)、《歌謠及其他》(1841)、《布呂赫鐘樓及其他》(1845);組詩《奴役篇》(1842);敘事長詩《伊凡吉林》(1847)、《海華沙之歌》(1854)和《邁爾斯·斯坦狄什的求婚》(1858);三部曲詩劇《基督》(1872)以及六首關于但丁的十四行詩。《夜吟》和《歌謠及其他》出版后,風靡大西洋兩岸,為詩人贏得巨大的聲譽。組詩《奴役篇》是旅游途中所作,詩中預言被奴役的黑人終將象《舊約》中備受屈辱的力士參孫一樣,“舉起手臂,把這個國家制度的基礎動搖”,表現了鮮明的反對蓄奴制的思想傾向。三首長篇敘事詩在詩人的創作中占有突出位置,《伊凡吉林》采用六音步無韻詩體,著意描繪寧靜的田園景色,反襯劫后被拆散的戀人的痛苦;《海華沙之歌》是美國文學中第一部寫印第安人的史詩,傳說中的西風之子,即印第安人領袖海華沙和他的英雄業績,成為詩人精心描繪和著意渲染的對象。六首十四行詩,是詩人蒙受失去妻子的巨大悲痛之后,為寄托深切的懷念和擺脫精神重負所作,詩中的宗教境界和虛幻玄想,彌漫著哀傷、郁憂的情調。朗費羅認為自己的使命是“以雋永的詩的形式,創造出美國人共同的文化遺產,并在這個過程中培育一代詩歌讀者”,“使人民更加高尚和自由”。他具體提出了詩人的三項任務:娛悅、鼓舞、教導,并付之于自己的創作實踐,在技巧嫻熟,音韻優美,通俗易懂的詩篇中,貫注著對普通人的同情和理解。因而,他的一些優秀詩作世代流傳,直至今日仍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
上一篇:曾樸和《孽海花》
下一篇:朝鮮“三一”人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