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德國小說家,通稱托馬斯·曼,亨利希·曼的弟弟。一八七一年六月六日生于盧卑克市一個富商家庭,受父母影響,從小兼有嚴肅冷靜、敏感熱情,長于幻想等多種性格特點。一八九三年中學畢業當學徒,并創作第一部小說《墮落》。一八九五至一八九六年到大學旁聽,專修文學史、歷史等課程,同時為亨利希·曼主編的《二十世紀德意志藝術及福利之頁》審稿和寫作書評。一八九六年赴意大利,兩年后回國,進入創作盛期。一九二九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臺后,托馬斯·曼積極參加反法西斯的斗爭,因此受到納粹分子的威脅,被迫流亡國外。一九三八年遷居美國,受聘于普林斯頓大學。一九四四年入美國籍。一九五二年,因不滿于日益猖獗的麥卡錫主義,離開美國,移居瑞士蘇黎世附近。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一日逝世。托馬斯·曼的創作活動始于十九世紀末葉,主要成就在小說方面。處女作《墮落》已經顯示出他日后經常表現的藝術家在資本主義社會備受壓抑和精神苦悶的主題。收有六部中篇小說的《矮個先生弗里德曼》(1898),主要表現“局外人的處境”和“孤獨感”,在不無現實主義傾向的描寫中,染上了淡淡的悲觀色彩,但又含有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第一部重要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以“一個家庭的沒落”為副標題,描寫盧卑克城大商人布登勃洛克家族兩代人的盛衰,以及哈根施特勒姆家族的發跡,形象地展示了德國資產階級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的整個歷史進程,是一部“使整個歐洲都感到與自己有關”的德國資產階級的“靈魂史”。小說前半部按時間順序,后半部則以幾條情節平行發展,結構嚴謹,描寫精確而細膩,兼用直接和間接敘述以及內心獨白等手法。長篇小說《魔山》(1924)是作家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小說主人公漢斯·卡斯托普是個大學畢業生,因病住院七年,各種精神狀態的人都試圖對他施加影響。但他經過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人為了善和愛就不應該讓死亡統治自己”。他終于擺脫了悲觀主義,希望有所作為,不料卻被送到帝國主義戰爭的屠場。作品借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歷史背景,廣泛反映了魏瑪共和國時期流行的各種思想,被稱為“時代小說”。在托馬斯·曼的創作中,中篇小說《馬里奧和魔術師》(1930)以其反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傾向而占有特殊地位。在后來包括四部小說的巨著《約瑟和他的兄弟們》(1933-1943)中,作者進一步表示了這種政治傾向,他以《舊約·創世紀》里關于約瑟的故事為題材,塑造了猶太民族代表者的形象,與法西斯掀起的排猶狂熱相對立。作者曾說:“正因為這部小說是不合時宜的,所以它是合時宜的。”發表于一九四七年的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是托馬斯·曼晚期的代表作品,它在民族悲劇的氛圍里描寫了一個藝術家的悲劇,因此不但被看成是作者一系列“藝術家小說”的集大成之作,也被看成描寫德國走向法西斯,走向戰爭的歷史悲劇的“時代小說”。托馬斯·曼在思想上主要繼承了十八、十九世紀歐洲人道主義的傳統。他對資本主義始終持批判態度,寫盡了這個患有不治之癥社會的窮途末路。在創作上,他繼承了歌德為代表的德國古典文化傳統,保留了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某些傳統技巧,同時又以象征性的人物形象,隱喻性的細節描寫,意識流的表現手法,小說的非情節化以及某些荒誕色彩,顯示其創作方法和傳統現實主義的區別。他實際上是具有新的時代特點的二十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
上一篇:曼,亨
下一篇: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