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廣泛流行于西歐和美國。新黑格爾主義作為世界性思潮的形成是與西方各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相聯系的,它產生于一場對已經衰落和分化了的黑格爾哲學的“復興運動”。它的最初出現是在最早走上帝國主義階段的英國,它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英國和美國占據統治地位,20世紀開始在德國和意大利盛行。主要代表人物,英國有格林·布拉德雷、鮑桑葵;美國有羅伊斯、克萊頓,二次大戰后有布蘭夏德、繆勒爾;意大利有克羅齊·金蒂雷;德國有克朗納、格洛克納等人。
布拉德雷是英國新黑格爾主義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他出身傳教士家庭,曾任牛津大學默爾頓學院研究員。著有《邏輯學原理》(1883)、《現象與實在》(1893)、《真理與實在論文集》(1914)等。他所創立的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主要見于《現象與實在》一書。克羅齊是意大利新黑格爾主義的最著名代表人物。早年就學羅馬大學時從意大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拉布里奧拉學習馬克思主義和黑格爾哲學。著有后來被合并成一部《精神哲學》的《作為表現科學和語言學的美學》(1902)、《作為純粹概念科學的邏輯學》(1905-1909)、《作為理論和歷史的史學》(1914),其他還有《黑格爾哲學中的活東西和死東西》(1907)等。在美國新黑格爾主義者中影響最大的是羅伊斯,他曾到德國留學、后任教于加利福尼亞和哈佛大學。著有:《哲學的宗教方面》(1885)、《近代哲學精神》(1892)、《世界與個體》(1899-1901)等。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著重直接把黑格爾哲學與宗教神學聯系起來。
新黑格爾主義各派別都片面強調黑格爾哲學中保守的方面,抹殺和閹割其進步的、革命的方面。他們多以主觀唯心主義混拌或代替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如布拉德雷就把“絕對”說成是無所不包的感性經驗。新黑格爾主義者們還拋棄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特別是黑格爾辯證法的發展觀和矛盾觀,承襲并發揮了黑格爾辯證法的不徹底性的一面與黑格爾哲學中的宗教神秘主義傾向,把黑格爾的理性主義篡改為非理性主義,把辯證法歪曲成非理性主義的東西,歪曲為相對主義或以差異論取代辯證法。如克羅齊就否認黑格爾所承認的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而主張辯證法的根本原則是差異統一。他們甚至宣稱人的理性不能認識實在,要認識實在只能依靠非理性的本能與直覺,從而倒向了不可知論和信仰主義。在社會政治觀方面,新黑格爾主義者承襲與發揮黑格爾關于國家與社會學說的反動方面,否認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鼓吹國家與社會是道德觀念的體現,宣揚英雄與天才人物決定歷史,鼓吹種族主義與大國沙文主義,從而他們實際上積極充當了壟斷資產階級集權政治的鼓吹者和辯護士。
上一篇:新生活運動
下一篇:施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