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3】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著,陳定定、傅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6.7萬字,2019年1月第1版,78元)
三部分10章:一、中國的崛起:[1]“世界歷史的最大參與者”;二、歷史的教訓:[2]雅典和斯巴達;[3]過去五百年;[4]英國與德國;三、暴風前夕:[5]想象一下中國和我們一樣;[6]中國想要什么?[7]文明的沖突;[8]走向戰爭;四、為什么戰爭是可以避免的?[9]通往和平的十二個方法;[10]我們該何去何從?
隨著中國實力的迅速提升,美國長久以來擁有的優勢受到了挑戰,這兩個國家可能會掉入一個致命的陷阱中,這個陷阱最先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定義。他曾撰書記敘了2500年前一場幾近毀滅了古希臘兩大城邦的戰爭,在書中,他這樣解釋:“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達的恐懼”。
作為大國領導人,都被一個共同的抱負所驅使:讓國家再次偉大;都把另一個國家視為實現夢想的主要競爭對象;都為自己獨特的領導能力而自豪;都認為自己在振興各自國家的事業中扮演著中心角色;都已經宣布了艱巨的國內議程,要求進行根本變革;都支持國內徹底根除腐敗的計劃,并直面對方嘗試采取的手段,以達到各自的目標。
丘吉爾:“寫書是一種冒險。一開始,它只是一個玩物和消遣方式。然后它變成了情人,再變成主人,接著成為暴君。最后一個階段是,就在你即將接受它奴役的時候,終于殺死了怪物并將它示眾”。
拉瑪昌德拉·古哈:“像其他歷史學家一樣,我經常被問及‘歷史的教訓’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沒有永久的贏家和敗者。”
中美之間要想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就只能去改變歷史的弧線。
更大的槍管配更大的槍。
莎士比亞:“凡是過去,皆為序章”。馬克·吐溫:“歷史本身永遠不會重演,但它有時會押韻”。喬治·桑塔亞納:“只有死人才能看到戰爭的結束”。
16次,只有4次無戰爭。
“使中國再次偉大”意味著:重回中國在亞洲的主導地位,這種地位是中國在西方入侵之前就享有的;加強對“大中華”地區的控制力;恢復中國歷史上沿著邊界以及毗鄰海洋的影響力,從而使其他國家遵從中國,這種遵從一直是大國都有的追求;贏得其他大國在處理世界各種事務中的尊重。
恢復黨的活力,清除腐敗,重建使命感,重新樹立其在中國人眼中的權威;復興中國人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灌輸他們做中國人的自豪感;設計第三次經濟革命;重組與重建中國軍隊,“能打仗,打勝仗”。
亨廷頓認為,作為一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的社會,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根本上不同于西方人。中國人“傾向于以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為單位來思考他們社會的進化,并優先考慮如何將長期收益最大化”。
克勞塞維茨:“戰爭充滿偶然性。人類的其他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這么大的活動范圍。它增加了各種情況的不確定性,擾亂了事件的進程”。
通往和平的十二個方法:[1]更高的權威可以在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幫助解決對抗;[2]國家可以被內嵌在更大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制度中,這些制度約束了歷史上所定義的“正常”行為;[3]精明的政治家做應該做的事情,并能區分需求和欲望;[4]時機至關重要;[5]文化的共性有助于防止沖突;[6]除了核武器之外,太陽底下沒有新的東西;[7]“相互確保摧毀”戰略(MAD)使全面戰爭變得瘋狂;[8]超級核大國之間的熱戰不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9]超級核大國的領導人仍然必須準備冒著打一場他們可能不會贏的戰爭的風險;[10]緊密的經濟相互依賴加劇了戰爭的成本,也因此降低了戰爭的可能性;[11]聯盟可能是致命的吸引力;[12]國內的績效表現是決定性的。
核無政府狀態本身就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明確重大利益、理解中國正在努力做什么、作好戰略規劃、把國內的挑戰放在核心位置。(美國)。
尼采說過,“忘了自己原本的目標是人類最常見的一種愚蠢表現”。
上一篇:沂蒙精神
下一篇:活出最樂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