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羅馬帝國基督教神學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早年曾為摩尼教信徒,后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而皈依基督教當了傳教士,公元395年任北非希波城的主教。主要著作有:《懺悔錄》、《論上帝之城》、《教義手冊》等。
奧古斯丁利用新柏拉圖主義來論證基督教的教義,把神學和哲學結(jié)合起來。他在否定多神教哲學理論的同時,提出了關(guān)于神的存在的“本體論證明”,認為世界是從虛無中產(chǎn)生的,是神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的一切,物質(zhì)、時間和空間、心靈都是神創(chuàng)造出來的。奧古斯丁主張“三位一體”說,認為上帝這個神圣的實體存在于圣父、圣子、圣靈之中,天上有至高無上的上帝——圣父,地上有人類的“救世主”——圣子,把圣父、圣子和人聯(lián)系起來的就是圣靈。這三者又是一個東西,即上帝本身。奧古斯丁把世界分為:罪惡的世界(世人之城)和神的世界(上帝之城),前者體現(xiàn)為世俗政權(quán),后者體現(xiàn)為教會。他鼓吹教權(quán)至上主義,聲稱人們雖然應該服從世俗政權(quán),但世俗政權(quán)只是“世人之城”,最后終將覆滅,逐漸被“上帝之城”所取代,整個世界將被基督教所統(tǒng)治。奧古斯丁還宣揚“原罪”說,認為人類始祖亞當犯了“原始罪”,玷污了人類。人一生下來就是有罪的,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罪是奴役制度的母親,是人服從人的最初原因,奴隸主統(tǒng)治奴隸是由人的原罪決定的。“他號召人們象容忍貧困那樣容忍奴隸制,實行禁欲主義;要求人們“愛上帝,卑視自己”,放棄追求一切塵世的物質(zhì)生活。如果誰要追求自身的欲望和幸福,誰就被斥為物質(zhì)欲望的“奴隸”和“罪人”。奧古斯丁還認為意識,即感覺、情感、思想、意愿等,本身的可靠性是一切知識的基礎(chǔ),深思才能達到存在于心靈中的真理。上帝的光是思想上永恒的光,只有憑借這種不是肉眼可見的、普遍的光,才能認識真理。奧古斯丁的神秘主義思想是早期經(jīng)院哲學的理論來源,是中世紀基督教會的精神支柱,為政教合一的封建神權(quán)國家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為基督教會干預、控制各國世俗政權(quán)以建立世界性的神權(quán)統(tǒng)治提供了理論武器。
上一篇:奧勃洛莫夫(1859)
下一篇:奧地利瑪麗婭-約瑟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