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著名長篇小說。作于1948年。作品以華北地區桑干河畔暖水屯為背景,描寫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貫徹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簡稱《五四指示》),斗地主鬧翻身的故事。真實地表現土地改革斗爭的復雜性艱巨性,是長篇的一大特色。作品的情節主要建基于黨領導下的農民群眾和一小撮地主之間的階級斗爭,同時也描寫了地主之間及其家庭內部,農民之間及其家庭內部,以及黨組織內部的矛盾。此外還有過去村政權改選和清算復仇斗爭不徹底,現在又有戰爭威脅等等情況。這些矛盾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土地改革運動就是在這種多重的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取得勝利的。作品顯示了歷史的現實的深度。從復雜的矛盾斗爭中描寫農民群眾的思想狀態及其成長,揭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是長篇的又一重要成就。農民群眾非常貧困,渴望得到土地,但深受傳統思想束縛,不敢向地主索取土地,在黨的教育領導下,隨著土改運動的發展,逐步地克服各種思想障礙提高了覺悟,才取得斗爭的勝利,作品這樣具體的描寫,顯示了這場斗爭的必然性和偉大歷史意義,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農民革命斗爭的真實關系。長篇的人物性格描寫,擺脫了對于正面人物過于理想化和對于反面形象表面化的寫法,顯示出較為完整和復雜的追求。暖水屯的第一名黨員、支部書記張裕民,作者寫他入黨前的豪爽和反抗精神,也不諱言沾有壞習氣;在土改斗爭中,較其他農民黨員干部更成熟和能干,也寫出由于工作環境、社會經歷諸條件的限制仍存在的一些弱點。此外,還有在土改中因和地主侄女的感情聯系而一度態度曖昧,但終于站起來的農會主任程仁;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又缺乏思考的支部宣傳委員李昌;肯干的,又怕獨擋一面的區工會主任老董等。盡管他們覺悟程度不同,但都被偉大的革命所鼓舞,為黨的政策的實現努力著,并在斗爭中鍛煉成長。作品令人們信服地寫出了農民黨員在當時特定歷史環境中的真實面貌。在幾個地主中,作品著重描寫了一個叫錢文貴的地主形象。他土地不多,極端狡猾,老謀深算,以特有的反動的階級敏感和智謀,進行一系列的陰謀破壞活動,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風暴,終于使他“成了老百姓的囚犯”。錢文貴的形象,顯示了地主階級的反動與罪惡,及其滅亡的歷史必然性。長篇不是以緊張、驚險的情節和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引人注目,而是以致力于描寫生活、揭示生活的深度見稱,并充滿作者對生活感受的深情抒發,向來擅長的心理描寫手段在長篇中也有成功的運用。在情節演進中插入十來個主要人物小傳式的專章,和各種集會的場面描寫都頗具特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在我國文學史上是第一部具有歷史深度的反映土改運動的作品,是丁玲創作生活中最主要收獲,也是延安文藝整風以來,我國長篇小說取得的突出成績。榮獲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藝獎金二等獎,被譯成俄、羅馬尼亞、日、法等十數國文字,獲得了國際聲譽。
上一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下一篇:失樂園(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