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風行于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簡稱“垮掉派”。“垮掉的一代”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當時,美國正站在它力量和繁榮的峰巔,但整個社會卻蔓延著嚴重的精神危機和信仰危機。麥卡錫主義的政治高壓,生活的平庸和虛偽,學院派“高雅”文化的統治,使飽受憂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現實社會產生了強烈的不滿。但是,在他們無所依托的空虛心靈里,又產生不出積極的社會理想和明確的行動綱領。這一無法解決的矛盾使他們的反叛心理發生了扭曲,變成用病態的內向自我探索和放浪形骸的所謂“脫俗”來對抗社會。他們宣布:不追求事業的成就,不承擔任何家庭和社會義務,而要用各種方式尋求生活的絕對自由。在此原則支配下,他們或以奇裝異服,酗酒狂歡,吸毒斗毆,乞討浪游和性解放等放蕩不羈的生活,不斷地追求感官刺激;或參禪拜佛,以便進入超現實的幻境尋找神秘主義的靈感來滿足自我。正是為了表達和宣傳這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他們創造了一種與學院派“高雅”文化對立的“地下文化”;“垮掉的一代”文學由此而形成。“垮掉的一代”文學的主要作家有凱魯亞克、金斯堡、巴羅斯、霍爾姆斯、柯爾索等。他們幾乎都來自美國東部,但當最初的文學嘗試受到東部學院派勢力的壓抑時,便前往西部尋找知音和發展基地。一九五五年夏天,東、西部“垮掉的一代”文人和其他反學院派詩人在舊金山聯合舉辦詩歌朗誦會,自此,“垮掉的一代”文學作品開始風行。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金斯堡的長詩《嚎叫》(1955),凱魯亞克的長篇小說《在路上》(1957)等。前一作品以沖天的怒氣向“飛黃騰達和溫飽者”發出嚎叫,哀號“我這一代精英”的痛苦與自暴自棄,斥責“英洛克”(古代腓尼基人用兒童作為犧牲祭祀的火神)統治下的軍事化官僚機器,描繪了社會化的精神危機,因此被稱為“五十年代的《荒原》”。后一作品是作者一系列“路上小說”中的一部,它用理想化的筆調,描寫“垮掉的一代”青年在各地的流浪生活,竭力宣傳所謂的“背包革命”,使大批精神苦悶的青年心傾神往,奉之為“生活的教科書”。“垮掉的一代”作家在政治上大張否定一切的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自我標榜為“沒有目標的反叛者,沒有口號的鼓動者,沒有綱領的革命者。”藝術上,強調以全盤否定高雅文化為特點。無論是凱魯亞克自創的“自發表現法”,巴羅斯的“剪裁法”,還是奧爾遜的“發射詩”論,都執意撇開傳統,破壞一切固有的形式和正常的規律,把個人情緒毫無約束地信筆發泄。情節破碎,結構雜亂,形象粗獷、原始,語言粗俗而富于暗示性,竭力追求一種總體效果。此外,“垮掉的一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曾得到米勒、梅勒等頗有影響的作家的支持。梅勒的存在主義宣言《白種黑人》(1957),從理論上論證了“垮掉的一代”文學的意義。又由于商品化的宣傳,感情上的共鳴,“垮掉的一代”文學在青年中迅速地擴大著自己的地盤,整個美國社會都響起它那癲狂、放蕩的樂音。然而,“垮掉的一代”本身的致命傷畢竟太重,致使它連短暫的小陽春也沒過完,就匆匆地走向解體。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垮掉的一代”徹底星散。不過,它在風行的十余年間,確實反映并攪動了美國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緒,以至對后來的美國社會生活也發生著影響。它在藝術上的某些創新,在當今美國文學中也留下較深的印記。
上一篇:坡,艾·愛
下一篇:埃利亞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