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以來統一大帝國的局面,延續到東漢后期,逐漸發生一系列變化。豪強大地主的經濟力量迅速膨脹,他們膏田滿野,牛羊盈谷,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大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日益發展,簪纓閥閱之家的經濟獨立性大大增強,為封建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漢靈帝時,開始設立州牧,以朝廷重臣劉焉、劉虞、黃琬等人出任,在行政權之外又授予領兵權。州牧成為各霸一方的土皇帝,那些沒有改為州牧的刺史和下級郡守,也紛紛擴大權力和武裝,為封建割據提供了軍事條件。黃巾大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中央政權,使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但它來不及掃蕩封建地方政權的統治網絡,就被鎮壓下去,地方豪強和官僚地主卻利用與黃巾軍作戰,擴展自己的力量,著名軍閥曹操、劉備、孫堅,都是靠鎮壓黃巾農民軍起家的。黃巾起義的失敗,進一步破壞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平衡結構,為封建割據提供了政治條件。而當時南方的情形比西漢已頗不相同,區域性經濟有所發展,基本自給,尤其是巴蜀、荊楚、吳越,皆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且有長江、劍閣之天險,因此,在北強南弱的形勢下,蜀、吳猶能與中原曹魏相抗衡。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十年時間。公元189年,并州大軍閥董卓乘外戚、宦官爭權拼殺之機,起兵入洛,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時年九歲),獨攬朝政。州郡牧守不聽其命,各樹旗幟。190年,關東各武裝集團推袁紹為盟主,聯合討伐董卓。董卓裹脅獻帝逃至長安,被部將呂布所殺,部屬互相火并。經董卓之亂,洛陽、長安盡成廢墟,關中一帶路無行人。作為一朝最高權力象征的漢獻帝,也流離輾轉于王允、李傕、郭氾、楊奉諸家官僚、軍閥之手。196年,曹操采用謀士荀或的建議,迎奉獻帝,遷都許(今河南許昌縣)。從此,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擊敗張繡、袁術、呂布,蕩平徐淮;官渡一戰,全殲袁紹主力,基本上統一了中原地區。此時,孫權繼承父兄開創的基業,獨占了長江下游;劉備自稱漢家宗親,正在荊州積蓄力量,待機而動。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打敗曹操,阻住他繼續南進的企圖。赤壁戰后,三國相繼建立。曹操于公元211年進兵關中,平定韓遂、馬超;215年進兵漢中,降服張魯;216年獻帝封曹操為魏王;220年操死,其子丕繼位,旋代漢自立,都洛陽,改國號為魏。劉備于公元208年占據了荊州在江南的四郡;216年入益州,降劉璋,自領益州牧;219年入漢中,敗曹軍,自稱漢中王;221年稱帝,都成都,國號漢。孫權于公元211年取嶺南;219年殺蜀將關羽,奪得荊州;221年稱吳王;222年在夷陵擊潰劉備大軍的進攻;229年稱帝,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國號吳。三分天下的局面正式確立。這實質上是東漢末大分裂以后逐漸恢復全國大統一的一個準備階段。學習這個問題,主要可讀《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卷三二《先主傳》、卷四七《吳主傳》。
上一篇:三國演義
下一篇:三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