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雄偉的防御工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防御敵國或北方少數民族,開始營建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派蒙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地,聯結原秦、趙、燕舊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長達萬余里。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始。秦朝修建長城,除三十萬軍士外,征調大量農民,費時十余年,為人民帶來莫大災難。但對防范匈奴,鞏固新建中央集權國家安全,保障中原地區先進農業生產及人民生活安定有積極意義。漢代又修筑長城,較秦更有發展。建筑外長城,長度達兩萬里,為歷史上筑長城最長的一個朝代。漢長城,除軍事防御外,起到開發西域屯田,保護通往中亞交通大道“絲綢之路“的作用。除唐、宋、遼外,自南北朝到元代,各朝都有修筑長城之舉。明代,修筑長城,規模浩大。二百多年中,不斷修筑長城和鞏固長城防務。工程技術有重大改進,結構更加堅固。在重要關隘,居庸關、山海關、雁門關一帶修筑幾重城墻,有的多達二十多重。并在長城南北設立堡城、煙墩了望敵情,傳遞軍情。從洪武元年(1368)到萬歷二十八年(1600),經二百余年時間,基本完成萬里長城修筑工程。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七百多里。以山海關到嘉峪關,工程較堅固,保存完整。故有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說。明長城的修筑,起到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掠奪侵擾作用。萬里長城歷史悠久,工程艱巨,氣勢雄偉。在我國古代建筑工程中少有,于世界也屬罕見。為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堅強毅力的象征。深入了解,可參閱羅哲文《長城》一書。
上一篇:萬葉集
下一篇:三十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