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文獻。馬克思為他在1858年8月——1859年1月寫成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所寫的序言。1859年同該書一起在柏林出版。同年6月4日曾單獨發表在倫敦德文報紙《人民報》上。編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1848年革命失敗后,政治上的反動籠罩了整個歐洲,工人運動轉入低潮,革命隊伍中也產生了思想混亂。同時,由于大革命進一步破壞了封建制度,西歐北美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經濟發展出現了暫時繁榮。但是,正如馬克思所預見的那樣,“新的革命的來臨,象新的危機的來臨一樣,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88頁)1857年爆發的席卷歐美各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工人運動重新開始復興。現實生活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迫切要求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發展規律作出科學的理論分析,經濟科學的研究被提到了重要地位。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16頁)。因此,為了用科學理論武裝無產階級,消除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對工人運動的影響,準備和迎接革命斗爭高潮的到來,馬克思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及其序言。
《序言》具有獨立的科學意義和理論意義。這篇序言就其內容來說可分為兩方面:(1)馬克思扼要敘述了自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計劃、動因和經過。(2)馬克思經典性地表述了研究政治經濟學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自己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即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這是《序言》最基本的內容。馬克思指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就鮮明地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馬克思在《序言》中還精辟地論述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一般規律。文中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為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因而任何變革時代都只能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它的產生和滅亡都取決于生產力發展狀況。所以,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和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而生產力的發展則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最終根源。按照上述原理,馬克思認為,依據物質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人類已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這樣幾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是階級對抗的最后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這就雄辯地證明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序言》雖然篇幅不大,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卻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它概要地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周密的說明”(列寧語),對于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以及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有著深遠的意義。
上一篇:《莊子》散文
下一篇:《李逵負荊》及元代水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