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海約翰政策”,十九世紀末美國政府提出的侵華政策。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美國因忙于西班牙戰爭及鎮壓菲律賓人民的反美斗爭,未能在中國搶得勢力范圍。1899年9月6日,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分別訓令美國駐英、俄、德、日、意、法各國大使,向各駐在國提出關于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基本內容:(1)各國在中國的所謂“勢力范圍”,或租界地內的投資事業,或任何其它既得利益,他國絕對不得干涉。(2)各國運往上述“勢力范圍”內各口岸的貨物,均按中國現行關稅率收稅,其稅款概歸中國政府征收。(3)各國對于進入自己“勢力范圍”內的他國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國船舶之港口稅;在其“勢力范圍”內所建筑、控制或經營的鐵路上運輸他國物資時,不得征收高于本國商品的運費。次年7月3日,在八國聯軍攻占塘沽,嚴重威脅京、津時,海約翰在第二個關于“門戶開放”政策的照會中,又提出在維護列強“受條約與國際法所保障的一切權利”和“各國在中國各地平等公正貿易之原則”下,“保持中國的領土與行政的完整”。上述政策,其目的在于維護各國在華特權,緩和列強之間爭奪中國的矛盾,并以機會均等、利益均沾的原則,使美國在與各國的爭奪中,保持中國市場對美國商品的自由開放。這一政策相繼為列強所接受,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之間,也保持了一段時間的暫時平衡。
上一篇:“西廂”故事的演變
下一篇:《三國演義》的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