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評論
有關元曲的批評論文或專著,興起于元代,發(fā)展在明清,重要著作如下:
1.《南詞敘錄》明徐渭撰
徐渭(1521—1593),字文長,別號水月、天池山人、青簇道士等,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徐渭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造詣,他自我評價說:“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盡管未談及戲曲,但也成就卓著。
《南詞敘錄》是中國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戲和明初戲文的專論著作,全面論述了南戲的源流發(fā)展、風格特色、聲律音韻等,對作家、作品,術語、方言進行了評論考釋?!赌显~敘錄》史料價值豐富,見解精辟,書末附錄了宋元南戲劇目65種,明初南戲劇目48種;徐渭更正了南戲產(chǎn)生在元雜劇之后,由北曲演變而來的誤解,指出:“南戲始于宋光宗朝……或云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庇伞八稳嗽~而益以里巷歌謠”發(fā)展而來,揭示了南戲的來源真相。
徐渭在《南詞敘錄》中大力倡導戲劇語言的本色:“《琵琶》尚矣,其次則……《江流兒》、《鶯燕爭春》、《荊釵》、《拜月》數(shù)種,稍有可觀,其余皆俚俗語也,然有一高處,句句是本色語,無今人時文氣。”在徐渭看來,“與其文而晦,毋若俗而鄙之易曉也”。他又提出:“至散白與整白不同,尤宜俗宜真……凡語入要緊處,略著文采,自謂動人,不知減卻了多少悲歡,此是本色不足者,乃有此病?!薄氨旧彼蟮氖前l(fā)自作者內心,本色的前提下,即使俚俗也可以得到原諒。
《南詞敘錄》對南北戲曲進行了比較,徐渭認為:“南曲北調,可于箏琶被之;然終柔緩散戾,不若北之鏗鏘入耳也?!薄澳弦字?,罕妙曲;北難制,乃有佳者。何也?宋時,名家未肯留心;入元又尚北,如馬、貫、王、白、虞、宋諸公,皆北詞手;國朝雖尚南,而學者方陋,是以南不逮北。”徐渭肯定了北戲的藝術成就,認為北戲高于南戲,但同時,他又對南戲持宣揚推介的態(tài)度。
當時,部分文人、士大夫崇尚北曲,歧視南戲,徐渭批評了這種重北輕南的傳統(tǒng)觀念:“胡部自來高于漢音。在唐,龜茲樂譜已出開元梨園之上。今日北曲,宜其高于南曲。有人酷信北曲,至以伎女南歌為犯禁,愚哉是子!北曲豈誠唐宋名家之遺?不過出于邊鄙裔夷之偽造耳。夷狄之音可唱,中國村坊之音獨不可唱?原其意,欲強與知音之列,而不探其本,固大言以欺人也?!薄赌显~敘錄》為南戲力爭社會地位,對傳奇作家們產(chǎn)生了極大的鼓舞作用,湯顯祖從抒寫真情方面發(fā)展了他的曲論,沈璟則發(fā)展了徐渭的本色、通俗。
2.《戲說》清焦循撰
焦循(1763—1820),字理堂,號半九主人,江都(今江蘇)人。嘉慶年間舉人,會試未第。托足疾歸隱十余年,曾入姻親阮元幕中。
《戲說》共6卷,匯輯了唐宋以來的166部書籍中的有關戲曲的資料,包括戲曲起源、腳色行當、題材本事、戲劇語言、表演藝術、作品題詞、作家逸事、觀劇逸事等,體例按歷史時序編排。《戲說》不僅是歷史資料的匯集,還體現(xiàn)了焦循的戲劇觀點,這些觀點體現(xiàn)在作者對所載資料或解釋、或說明、或評論、或感慨中。焦循戲劇歷史資料的匯集有兩個特點:一是廣,包括了戲劇藝術中文學、表演、服飾、道具多個藝術門類;二是注重表演,如卷一內容大都與表演有關,涉及腳色行當?shù)牟牧嫌榷唷?/p>
焦循肯定“謬悠”說,即重視戲劇的虛構創(chuàng)作,并形容為“詭筆”?!爸囉啤痹醋浴?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cidian/zhuangz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莊子·天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北疽馐侵父鶕?jù)不足的言語,引申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虛構?!拔娜嗽幑P,非實有其事?!苯寡瓘娬{戲劇的“謬悠”,緣于一般學人對戲劇創(chuàng)作不合史實的非議,以及百姓認戲為史的迷誤。焦循認為歷史故事與戲劇故事的關系:一是“與史筆相表里”。這里的“相表里”,是指正史所記與戲劇所演表面上相反,其實互相比照之后,恰恰相反相成。這是焦循針對史書曲筆、戲劇直書的現(xiàn)象而總結出來的一種創(chuàng)作現(xiàn)象。二是“直抄太史公,不且板拙無聊乎?”此處的“板拙無聊”,不是簡單的指劇情的生動有趣,而是指劇作比附、隱射歷史,在曲筆還原歷史中,觀眾獲得索隱探秘的興趣。
焦循還對引用資料進行了言而有據(jù)的評析、考辨,內容包括戲曲的流變、劇情取材本事、劇本演出情況和反響、角色扮演、道具使用、戲曲作者和演員生平等。不足是對采用的資料缺乏分類編排。
3.《李笠翁曲話》清李漁撰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世稱李十郎,江蘇雉皋(今江蘇如皋)人,祖籍浙江蘭溪。明代考中秀才,入清后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41歲去杭州,后移居金陵,游歷四方,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士。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復移家杭州。李漁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在金陵時居芥子園,設有芥子書肆。李漁女婿沈心友請王概等人編有《芥子園畫譜》,影響深遠。
李漁是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集大成者,被稱為“曲中杜甫”,其以舞臺實踐性、系統(tǒng)性、開創(chuàng)性等為特點的戲曲理論,在中國戲曲理論史上占有極重要的位置。
《閑情偶記》共16卷,內容廣泛,涉及飲食、花木、玩好、聲音、詞曲等。戲曲理論主要集中于《閑情偶寄》的“詞曲部”、“演習部”和“聲容部”。詞曲部專門研究戲曲,包括劇本創(chuàng)作、角色出場安排等;演習部主要談戲曲導演與教習。后人把其中的“詞曲部”、“演習部”獨立刊行,稱為《李笠翁曲話》。
李漁強調從觀眾出發(fā),注重戲劇的舞臺演出,論戲密切結合舞臺演出,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編、導、演合一的戲曲理論體系。李漁主張的“非奇不傳”、“非新不傳”的戲劇理論,實際是情節(jié)地位至高無上的“敘事中心論”。李漁還特別重視戲曲形象的整體性原則,將舞臺藝術的各個方面、各種因素綜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和諧完美的有機整體。對于戲劇真實,李漁主張“寫人情物理”,力戒“荒唐怪異”,即要求戲劇描寫現(xiàn)實不能背離人情物理憑空捏造,而是要依據(jù)客觀規(guī)律,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進行提煉概括與虛構,即現(xiàn)實性與傳奇性的統(tǒng)一。李漁所說的傳奇的“奇”即是指“新”,“新即奇之別名也”。
李漁把戲曲的結構作為編劇理論的核心。這里的“結構”,實際是貫穿創(chuàng)作過程始終的“總體構思”,是既包括形式又含有內容、既包括作品的外部結構又囊括作品內部結構的“總體結構”。結構論是李漁編劇理論的中心,主腦論則是李漁結構論的中心。李漁的“立主腦”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主腦”即主題;“主腦”既是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又是對戲劇矛盾發(fā)展起關鍵作用的關鍵情節(jié)。
附:
《李笠翁曲話》部分綱目
詞曲部分包括:
(1)結構,包括戒諷刺、立主腦、脫窠臼、密針線、減頭緒、戒荒唐、審虛實。
(2)詞采,包括貴顯淺、重機趣、戒浮泛、忌填塞。
(3)音律,包括恪守曲韻、凜遵曲譜等。
(4)賓白,包括文貴潔凈、少用方言等。
(5)科諢,包括戒淫褻、貴自然等。
(6)格局,包括家門等。
演習部分包括:
(1)選劇,分冷熱兩類,不主張只選熱門劇。
(2)變調,包括縮長為短、改變劇中科諢及說白。
(3)授曲,主張選角色應憑聲音決定。
(4)科白,主張用方言需節(jié)制。
(5)脫套,主張去除不必要的劇場成規(guī)等。
4.《宋元戲曲史》近代王國維撰
王國維生平見詞評《人間詞話》。
《宋元戲曲史》原名《宋元戲曲考》,共16章。闡述上古至元代我國戲曲的起源、發(fā)展、形成的過程,以宋、元兩代為主,重點論述宋、金、元戲劇的淵源,戲曲文學的地位影響,并對現(xiàn)存的元雜劇作家做概括介紹,論述其藝術特點與成就。首章敘述上古至五代的戲劇,二章以下分述宋朝的滑稽戲、小說、樂曲、雜劇段數(shù)等,八章以下論述元雜劇和南戲的淵源、藝術、結構等。
《宋元戲曲史》是中國第一部史料詳贍、論證嚴密的戲曲史,也是王國維在戲曲研究方面具有總結性的重要著作。王國維以宋元戲曲為主要考察對象,追溯了中國戲曲的起源和形成,探討了中國戲曲史研究中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他總結出中國戲曲是由某種單一的形式發(fā)展而來,到了宋代歌舞方才合一而形成戲劇,“至于元雜劇出,體制遂定,南戲出而變化更多,于是我國始有純粹之戲曲”。戲曲是動態(tài)發(fā)展并不斷綜合的過程?!端卧獞蚯贰烦浞挚隙嗽s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獨特的文學價值:“若元之文學,則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辈⑶艺J為:“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p>
王國維還將《人間詞話》中的“意境論”成功地導入戲曲學理論。他說:“然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睂ⅰ耙饩场边\用于戲曲理論,系發(fā)前人未發(fā)之論。
《宋元戲曲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戲曲史學。在此之前,戲曲在中國古代文論中尚未取得獨立的地位。而《宋元戲曲史》的獨特貢獻就在于將戲曲從傳統(tǒng)的詩歌中剝離出來,確定了戲曲的本體觀念,將戲曲提高到與詩詞同等的地位。通過描述戲曲形成和流變的歷程,對戲曲學這一新興的學科門類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建構,使戲曲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端卧獞蚯贰废抵袊鴳蚯鷮W的開山之作。
上一篇:戲曲
下一篇:文章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