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明·王世貞
【題解】
王世貞,字浮美,號鳳洲,明朝杰出的文學(xué)家,詩文俱佳,為當(dāng)時文學(xué)派別“后七子”的領(lǐng)袖之一,與李攀龍齊名,合稱“王李”。關(guān)于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人們稱頌的較多。但在本文中作者卻是力排眾議,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指出了藺相如的行動中有不少失策之處。此文雖然以貶為主,但論證嚴(yán)密,論據(jù)翔實,很有說服力。
【原文】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69],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fù)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70]。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
【注釋】
[69]情:實情。指秦國的真實意圖。
[70]曲直:理虧、理直。
【譯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一事,人們都在稱贊,但我卻不敢茍同這一看法。秦國用十五座城的空話,欺騙趙國并脅迫他交出和氏璧,此時秦國本意是想得到和氏璧,并不是想打趙國的主意。如果趙國了解秦國的真實意圖就不給它,不了解秦國的真實意圖就給它;了解秦國的真實意圖卻懼怕秦國就給它,了解秦國的真實意圖但不懼怕秦國就不給它,這件事只需兩句話就可以解決了,為什么既怕它又要去激怒它呢?況且秦國想要得到和氏璧,但趙國不愿意給,雙方都沒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如果趙國把和氏璧送到了秦國,而秦王卻不給十五城,這是秦國理虧;如果秦王拿出了十五城,而趙國卻把和氏璧送回去了,這是趙國理虧。要想讓秦國理虧,就不如放棄和氏璧;害怕失去和氏璧,就不如不給秦國。
【原文】
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shè)九賓[71],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72]。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73],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74],而歸直于秦?
【注釋】
[71]設(shè)九賓:古代舉行朝會大典用的極隆重的禮節(jié)。
[72]草芥:比喻輕賤,引申以指輕微纖細的事物。
[73]紿(dài):欺騙,欺詐。
[74]舍人:指藺相如的門客。
【譯文】
秦王既然按照地圖明確告知將那些城池送給趙國,又設(shè)了九賓的大禮,齋戒之后準(zhǔn)備接受和氏璧,那形勢明擺著不得不交出十五城了。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給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質(zhì)問他:“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肯給十五城的。和氏璧不就是趙國的一塊璧嗎?那十五座城卻是秦國的寶地。現(xiàn)在如果大王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這十五座城,十五城的百姓都會深深怨恨大王,認為您把他們?nèi)绮萁嬉话銙仐墶H绻笸醪唤o城而騙取趙王的和氏璧,為了一塊璧而失信于天下,那么我請求死在這里,以死表明大王不守信用的事實。”這樣,秦王不一定不歸還和氏璧。而當(dāng)時為什么要讓人攜璧逃回去而讓秦國理直氣壯呢?
【原文】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75],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zé)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76],則愈出而愈妙于用[77];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釋】
[75]僇:同“戮”,殺戮。市:市口,市集,指人眾匯集的地方。古代處決犯人都在集市。
[76]勁:強,有頑強堅決之意。柔:安撫,這里有忍讓、團結(jié)之意。
[77]愈出而愈妙于用:計策越來越巧妙高明。
【譯文】
當(dāng)時,秦國還不想和趙國絕交啊。如果秦王發(fā)了怒,就當(dāng)眾殺死藺相如,并派武安君帶領(lǐng)十萬大軍進攻邯鄲,叫趙王交出璧并譴責(zé)趙王的失信,那么,秦國打一次勝仗就可使相如滅族,打兩次勝仗,和氏璧就會落入秦國人之手!所以我說:藺相如之所以能夠保全那塊璧,的確是天意啊!他在澠池會上對秦國采取頑強堅決的態(tài)度,對廉頗又采取忍讓團結(jié)的態(tài)度,計策也越來越顯得高明了。他之所以能夠保護趙國,的確是上天在曲意成全他啊!
【評析】
文章開篇便亮出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接著巧妙運用實例辯駁之法分析藺相如完璧歸趙之不妥之處。
首先作者從當(dāng)時的形勢開始分析。他從情理兩方面剖析秦、趙兩國的外交,擺出事實,指出秦國的目的只在于威脅、恐嚇詐取趙國的和氏璧,尚未處心積慮以璧為借口一舉吞并趙國。
藺相如在完璧歸趙這一歷史事件中,表現(xiàn)出的膽識、智慧、氣度,實在令人欽佩,因而被歷代的人們傳揚贊頌。但是,作者卻提出藺相如讓舍人帶璧逃歸趙國的做法不明智,因為這“歸直于秦”,使秦國占了理,實為不妥當(dāng)。最后作者又分析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和氏璧和趙國也得以保全,全部都是僥幸。
上一篇:《古文觀止·獲麟解》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觸詟說趙太后》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