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為何有新、舊之分
《唐書》這部史書記載了我國唐朝歷史,是一部紀(jì)傳體史書,一共有兩百卷,其中有皇帝本紀(jì)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由五代后晉時期的史學(xué)家劉昫和張昭遠(yuǎn)等人編撰完成。它記載了從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到哀帝天祐四年,即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共289年間的歷史事件。
《唐書》編撰時間倉促,質(zhì)量良莠不齊。因此,書中關(guān)于唐代的描述,顯得簡單粗糙,在史料的剪裁、體例的考究、文字的簡潔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北宋建立之后,宋仁宗認(rèn)為《唐書》編寫過于粗糙簡陋,就下令史官重修。在歐陽修、宋祁、范鎮(zhèn)、呂夏卿、王疇、宋敏求、劉羲叟等人的努力下,一部全新的《唐書》問世了。人們?yōu)榱藢⑦@兩部《唐書》區(qū)分開來,就按照編修時間的先后,把這兩部書分別稱為《舊唐書》和《新唐書》,新舊之分便由此而來。
《新唐書》中很大篇幅都是志,這是書中的一大亮點,增加了以前史書中所沒有的《儀衛(wèi)志》和《兵志》。對于其余幾個志也添加了新材料。因此,全書質(zhì)量高于《舊唐書》。
上一篇:《周書》是誰寫的
下一篇:《四庫全書》中的“四庫”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