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原指一種高的境界
我們現在用“呆若木雞”形容一個人呆頭呆腦、癡傻發愣的樣子。很明顯這是一個貶義詞。然而,“呆若木雞”最初卻是個褒義詞,和現在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別。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中的一個寓言故事。齊宣王喜歡斗雞,就找了一個名叫紀子的人專門訓練斗雞。才過去十天,齊宣王便問紀子斗雞訓練情況如何,是否訓練好了,紀子回答說還沒有,因為這只雞看起來氣勢洶洶的,霸氣太過外露。又過了十天,齊宣王再次詢問,紀子還說不行,因為別的雞的影子只要被它一看到,它的羽毛就會豎起來,說明它還在緊張,還有好斗的心理。又過了十天,齊宣王有些忍耐不住,再次去問,紀子還說不行,因為紀子認為這只雞依舊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去了十天,齊宣王已經不想再問了,紀子卻說差不多了,可以拿去斗雞了。因為它看起來不動聲色,有些呆頭呆腦,就像木頭雞似的。這說明它已經處于完美的精神境界了。齊宣王把這只雞放進斗雞場,誰知道別的雞一看到這只“呆若木雞”的斗雞,掉頭就逃,連斗一下的勇氣都沒有了。
后來,人們便經常用“呆若木雞”來形容那些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戰斗力的人或物。這種看起來像木頭的斗雞不必出擊,便會讓其他的斗雞望風而逃。可見,“呆若木雞”才是斗雞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賣關子”賣的是什么
下一篇:“墨子救宋”講的是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