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關子”賣的是什么
現在提起“賣關子”,會想到是在緊要關頭故弄玄虛使對方著急,以引起對方的興趣。可在古代,“賣關子”其實不代表故弄玄虛。這里面還有一個故事呢。
唐代,有個人叫作李逢吉,倚仗自己是皇親國戚,肆無忌憚地賣官鬻爵,無所不為。在他的手下,又聚集了張又新、李續子、李仲言、李虞、姜洽、劉棲楚、張權輿、程者范等一群奸佞之臣,在這八人之下,還有八名擅長奉承附會之人,共計有十六人之多。這些人欺壓百姓,無惡不作。
一般官員進京,如果有事要見李逢吉,必須得先過這群人的關口。由于這個原因,他們引得朝廷上一些正直的官員以及老百姓們側目而視,并稱他們為李逢吉門下的“八關十六子”。想通過他們的關口,需要先行賄賂,否則事必然不能辦成。后來,這群奸佞之人,更是花樣翻新,將求什么事該送多少財禮,都明碼標價。找李逢吉,無論辦什么事,都要先來買關子,關子買得通,事情便辦得成。
這群“賣關子”的人真是令人發指,“賣關子”一語也由此流傳開來了。
而“關子”一詞,也有另一種解釋。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因婺州屯兵的需要,印造有貨幣職能的票據想要籌措軍費,商人用現錢在婺州換取“關子”,然后到設在臨安的榷貨務兌換銅錢或者鹽引、茶引等。這也算是一種貨幣單位。
由此來看,古代的“賣關子”和現在的“賣關子”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上一篇:“千金”原指男兒身
下一篇:“呆若木雞”原指一種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