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七八糟”的“七”和“八”是什么意思
“亂七八糟”是一個經常被人掛在嘴邊的成語,我們從字面上就很容易明白它的意思,是指毫無秩序和沒有條理,亂糟糟的狀態。
但是,“亂七八糟”里面的“七”和“八”指的是什么呢?追本溯源,“亂七八糟”源于我國歷史上的兩個大事件——“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西漢初年,劉邦為了讓皇權更加穩固,鏟除了異姓諸侯王,同時又不顧一切地分封同宗諸侯。但結果適得其反。到漢景帝時,漢王朝的中央政權已經受到諸王勢力的嚴重威脅,其中齊、楚、吳三封國將近占了一半的天下。于是景帝聽從大夫晁錯的意見,采取“削藩”政策。此舉讓各諸侯王感到害怕,他們決定采取聯合一致的態度來對抗中央。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戌,趙王劉遂,膠東王劉雄,膠西王劉卬,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僻光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八糟”則來源于晉朝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西晉初年,晉武帝司馬炎把皇室子弟封為諸侯王。等到晉武帝駕崩之后,由于即位的惠帝昏庸無能,所以司馬炎的妻子賈后與輔政的外戚楊駿兩人之間開始爭權奪利。公元291年,楊駿被賈后設計殺死,汝南王司馬亮輔政。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的開始。接著惠帝被廢,再復位,后又被俘,直到永熙元年(306年)被毒死,懷帝即位,這場政治動亂才算結束。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成都王穎、長沙王乂、河間王颙、東海王越等八個諸侯王都先后參與了動亂,共歷時十六年。
“亂七八糟”這個成語便是由這兩個故事組合而成。
上一篇:“書香門第”的“香”指的是什么
下一篇:“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