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
【概說】
這句話出自范曄《后漢書·耿弇傳》。大意是,只要具備堅定的意志和決心,事情最后總能成功的。
到了清代,這句話又被蒲松齡寫進落第自勉聯當中。蒲松齡年輕時,幾次赴考都名落孫山,于是放棄科舉轉而著文。為了激勵自己,他把這句話刻在了一個銅鎮尺上。
蒲松齡懷著一顆矢志不渝的決心和勇氣,窮其畢生的精力讀書和寫作,在詩文、戲曲、詞賦等領域均有建樹,一部《聊齋志異》更為中國古典文學樹立起了一座豐碑,蒲松齡也由此名垂青史。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那些有志向、甘于寂寞、努力學習、不斷地堅持下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成功的頂點。
【故事錦囊】
東漢初年,有個叫耿弇(yǎn)的人,從小喜歡舞槍弄棒,20多歲時,投靠了光武帝劉秀,做了將軍。他在與盤踞在山東的叛軍張步交戰時,運用“聲東擊西”法,順利攻取了濟南和臨淄二座城市。
張步一見濟南、臨淄二城失守,非常惱怒,率領駐扎在劇縣(今山東省昌樂縣)的二十萬大軍,想趁耿弇立足未穩之際一舉收復臨淄。耿弇知道后泰然自若,與張步軍展開了激戰。他先派一支精兵引誘張步來攻,待張步追至臨淄,耿弇乘其與守軍激戰時,率另一支精兵偷襲張步的營壘。交戰中,一支箭射中了耿弇的大腿,為了避免讓人看見,影響軍心,耿弇揮刀斬斷了箭桿,繼續作戰。
劉秀聽說耿弇遭到了叛軍的攻打,親自率兵趕來增援,消息傳到了軍中,有個部下對耿弇說:“敵人兵力強大,我們不如等待援軍前來再戰吧。”耿弇說:“我們應該打敗張步,殺牛犒勞將士,以等待皇上,怎么能夠把敵軍留給他們去打呢?”耿弇率兵出戰,從早上打到了黃昏,叛軍死傷慘重。
幾天后,光武帝到了臨淄慰勞軍隊。在宴會上,光武帝說:“過去韓信在這一帶打過大勝仗。當時,韓信面對的是松懈的敵人,現在耿將軍面對的卻是防備森嚴的勁敵,功勞不亞于韓信。將軍以前曾向我提到消滅張步的建議,我認為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想不到將軍竟真的實現了,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過后,耿弇繼續追擊張步,張步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被迫投降了。
在耿弇的協助下,經過十多年的時間,消滅了各地的叛軍,劉秀登上皇位,建立了東漢。耿弇任建威大將軍,備受尊崇。
【知識庫】
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年輕時跟從父親學習兵法,談起兵事來連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代替廉頗為趙將。在與秦國的長平一戰中,他只知道根據兵書上說的排兵布陣,并貿然向秦軍發動進攻。秦將白起抓住機會大敗趙軍,并消滅了趙國的大量的有生力量。后來,這句成語經常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上一篇:國學《曹雪芹與《紅樓夢》》賞析
下一篇:國學《望帝啼鵑》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