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美國詩人,評論家。一八八五年十月三十日生于一個職員家庭。十六歲進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羅曼語言文學。一九〇六年到法國普羅旺斯、意大利和西班牙旅行,回國后在印第安納州的華巴施大學任教。數月后再度赴歐,在倫敦結識一些作家和詩人,發起意象主義詩歌運動。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〇年間,龐德與喬伊斯、艾略特結識,幫助他們修改和發表作品。一九二四年移居意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羅馬電臺為法西斯政權宣傳,攻擊美國的作戰政策,因而被指控為叛國罪,于一九四五年押往華盛頓受審。一九五八年獲釋后重返意大利,定居威尼斯。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一日去世。龐德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狂喜》(1909)、《人物》(1909)、長詩《休·賽爾溫·毛伯利》(1920)、《詩章》(1917-1959)和演講集《羅曼精神》(1909)。他還出版了英譯中國古詩《中國》(1915),并翻譯過日本戲劇。《休·賽爾溫·毛伯利》被作者稱為向倫敦告別的詩,毛伯利即詩人自己。這首詩對當時的英國文學和文化進行了諷刺,同時又帶有自傳性,反映了作者與現代資產階級文明的矛盾。代表作《詩章》經歷了四十二年的創作過程,先后以“詩章”的形式分批發表。全詩共包括一百零九首“詩章”和八首未完成的片斷,內容龐雜,涉及世界文學、藝術、建筑、神話、經濟、歷史、名人傳等方面。作者聲稱,他創作的宗旨在于反映人類的成就,并描繪一個由一些有思想、有行動能力的人物所領導的美好文化。但長詩的不少“詩章”反映了作者的反動觀點。也有一些“詩章”論及孔子的哲學、倫理學和社會思想等。《詩章》結構松散、典故堆砌、晦澀難讀。龐德的譯作,曾經引起歐美對東方文學的興趣。龐德具有保守、反動的思想傾向。他早期的詩作對資本主義現實不無批判,但持的是貴族老爺的態度,因此也包含著對勞動人民的鄙視。作為意象主義詩歌運動的發起人,龐德早在1914年就提出“意象主義的要旨不在于把意象當作修飾,意象本身就是語言”,是在轉瞬間呈現給人們一個感性和理智的綜合體的理論。后來,他進一步發展了關于意象的觀點,認為意象并非一個思想,而是一個發光的結節,一個旋渦,很多思想不斷從中升起,或者沉入其中,或者穿過它。這些關于意象的特殊功能的解釋,對英美現代詩歌的結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龐德不僅以自己的詩歌理論推動了西方現代詩歌的發展,還以具體的指導和幫助促進了一些作家和詩人的成熟。
上一篇:庫柏,詹·費
下一篇:廢奴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