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畫學心法問答》
清布顏圖著。約成書于1745年,此書以三十七條問答,全面地概述了他對繪畫藝術的見解。從繪畫本質、藝術境界到筆墨技巧的運用都作了詳盡的論證,體現了他的美學思想。
布顏圖是主張繪畫為了自娛的。他把繪畫分作“為人畫”和“為己畫”兩種: “為己畫則吾知之;為人畫,則吾不知也。” “為己畫,淡然無趣,以圖自娛,雖愚者亦能。”布顏圖認為,山水畫家追求的應該是一種“天然之趣”,而“天然之趣”之所得,卻來源于畫家對客觀世界的整體認識。他說:“宇宙之間,惟山川為大,始于鴻濛,而備于大地……故學之者當心期于大,必先有一段海闊天空之見,存于有跡之內,而求于無跡之先。無跡者,鴻濛也;有跡者,大地也。有斯大地,而后有斯山川;有斯山川,而后有斯草木;有斯草木,而后鳥獸生焉,黎庶居焉。斯固定理昭昭也。”布顏圖認為山水畫應以煥彩的筆墨寫出有情的境界: “山水不出筆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筆墨和情景是相輔相成的。僅有精工煥彩的筆墨,而境界無情, “何以暢觀者之懷?境界入情而筆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賞鑒。”布顏圖在進一步論說“境界入情”時指出: “情景入妙,為畫家最上關捩,談何容易,宇宙之間,惟情景無窮,亦無定象,而畫家亦無成見。”他指的“情景入情”,就是要具有畫家感情色彩的客觀景物的精神本質。譬如“若繪峰巒島嶼……須取森森之氣,穆穆之容。”“若繪巨浪洪濤……須墨飛蜃氣,筆走奔雷。” “若繪疏林淡影……須取清商之氣,灝素之容。”他認為自然的生命在于“氣”。他說:“夫大塊負載萬物,山川草木,動蕩其間者,亦一息相吹也。焉有山而無氣者乎?如繪山徒繪其形,則筋骨畢露,而無蒼茫絪缊之氣,如灰堆糞壤,烏是畫哉!”布顏圖的“情”、 “氣”所指,亦即謝赫的“氣韻生動”。
他以為在創作過程中,首先畫家要“峰巒林麓,必當熟讀于胸中,蓋山川之存于外者,形也。”其次要“熟于心”,“熟于心者,神也。”而“心者手之率,手者心之用,心之熟,使手為之,敢不應乎”。如此,也就完成了自然美向藝術美的轉化。布顏圖認為“意”是事物的本原,宇宙的本體,也是客觀的規律。他說: “夫意先天地而存,在《易》為幾,萬變由是乎生。在畫為神,萬象由是乎出。故善畫必意在筆先,寧使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他認為: “以意使筆,筆筆取神,而溢乎筆之外;筆筆用意,而發乎筆之先,殆日久其生靈活趣,在在而出矣。”這就是說,把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時,“意之為用大矣哉。”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畫史》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畫禪室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