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
俄國文學批評家、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著,寫成于1853年底。由于反動的大學當局用各種借口推遲了這篇論文的答辯時間,至1855年5月10日,對論文的公開答辯始得舉行。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中,首先闡明了藝術的內容和使命。他認為“藝術的范圍并不限于美……而是包括現實(自然和生活)中一切能使人……發生興趣的事物;生活中普遍引人興趣的事物就是藝術的內容。”他認為藝術應該真實地再現生活,說明生活,并對生活作出判斷,從而推動人們去改造生活。他強調藝術的最高使命應是起到“生活教科書”的作用。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給美的概念提出新的定義之前,他先批判了唯心主義美學和純藝術論的錯誤論點,指出如唯心論者所說“一切事物如果能夠完全表現出該事物的觀念來,它就是美的”,或者“凡是出類拔萃的東西……就是美的”這些意見并不正確,因為“并不是每件出類拔萃的東西都是美的,因為并不是一切種類的東西都美。”他還對那種認為“在現實中美只是一種幻象,美是我們想象的創造物,在現實中沒有真正的美”的擁護唯心的藝術概念的人進行了反駁,車爾尼雪夫斯基肯定地說:只有在現實中,即是在自然生活和人的行為、思想、感情中,才能找到美。據此,他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并解釋說: “在我們看得見的、而且認為理應如此的生活中,任何事物就是美的;凡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任何東西,也就是美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維護現實的美,反對宗教和神秘主義對它的詆毀。他說,我們應當在地上去尋找美,而不應到天上去尋找。
在闡明“美是生活”的同時,車爾尼雪夫斯基還分析了美感的階級性,指出從事勞動的農民與上流社會的人有不同的美感。
在戲劇問題上,車爾尼雪夫斯基繼承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傳統,強調生活與藝術中的悲劇事件
并不決定于命運,指出“悲劇同命運或必然性的觀念并沒有本質的聯系”,而是一定的客觀條件,特別是社會現象的產物,從而摒棄了悲劇觀念中的神秘內容和唯心論色彩。同時,他也重視喜劇對現實的諷刺與批判作用,反對歷來輕視喜劇的傾向。
在典型問題上,車爾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認為藝術家應具有“辨別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特征的能力”,表現了一定程度的現實主義的觀點;另一方面,他又輕視典型化,認為藝術不過是現實的“抄本”和“代替品”,現實美高于藝術美。這樣,把現實的一方絕對化,結果就混淆了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和形而上學。總之,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中以藝術從生活出發的原則代替從理念出發的原則,來研究文藝問題,宣揚“美是生活”,這不僅在當時社會民主派運動中加強了文學的現實斗爭,起過進步作用,而且對唯物主義美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藝術與幻覺》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藝術與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