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隔與不隔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專門用來論述詩詞藝術表現的美學范疇。這一概念是在他的美學專著《人間詞話》中提出并加以論述的: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可以看出,王國維是用“隔”與“不隔”來衡量詩詞藝術的審美特征的。這同他所標舉的“境界說”密切相關。他認為只有達到藝術上的“不隔”才能有“境界”,“隔”就無所謂境界了。因此,對于藝術創作他極力主張“不隔”,反對“隔”。
那么,什么是“隔”,什么是“不隔”呢?藝術創作怎樣才能達到真切不隔的審美要求呢?王國維論詩詞講究“境界”,即“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從根本上說,就是情景渾同,誠摯率真,自然清新,真切生動。所以“隔”與“不隔”也應以“境界”的標準來衡量。王國維認為, “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是為“隔”。也就是說觀情觀景,有霧障阻隔,末能明晰清真,亦不深切動人。具體說來,就是用詞生澀、形象模糊,感情隱晦,風格矯揉造作。而“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說,描情狀物,如在目前。寫景則明徹清新,寫情則深切動人,如郭沫若所說的“直觀自然,不假修飾。”具體說來,就是用詞準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格調自然。如謝靈運《登池上樓》: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兩句詩,形象鮮明生動,寫出蓬勃春意,可謂“語語都在目前。”陶淵明《飲酒》第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寫眼前之景,平淡質樸,真切自然。這便是“不隔”。而“謝家池上,江淹浦畔”,輾轉用典暗指春草,專事修飾,失去真情,這樣就難免給人一種隔膜之感。還有顏延年的詩“尚巧似”,“又喜用古事”,黃庭堅學詩講究“無一字無來處”,多用典故和生澀詞語,這些都是“隔”或“稍隔”的表現。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王國維認為,多用僻典和生澀字詞,或專事修飾雕琢、是造成“隔”之主要原因。因而要達到真切不隔的審美要求,就要避免上述種種不良傾向,從藝術的審美特征著眼進行創作。在藝術創作中,作家,藝術家應當遵從客觀自然,抒寫真情實感,在平淡中求韻味,在尋常中見奇崛。寫景狀物,歷歷在目;感事抒懷,情深意切。只有達到“直觀自然,不假修飾”的要求, “方為不隔”,也自有“高格”、“境界”。當然,王國維并不籠統一概地否定用典,關鍵在于看它是否“不隔”,只要用典入化,恰到好處,而不是抄用典故代字作為藝術創作的目的,那么,仍然可以創作出“不隔”的藝術作品來。
總之,王國維所提出的“隔”與“不隔”這一美學范疇,從藝術創作的審美要求出發,看到了藝術表現的特殊本質。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它的價值。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間架結構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革命文學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