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郭熙、郭思
郭熙(1023—1085)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人。熙寧年間為宋畫院藝學,后為翰林院直長。他是宋代杰出的山水畫家、理論家。其子郭思于元豐五年為進士,官至徽猷閣待制、秦鳳路經略安撫使,能文擅畫,因父被追贈為朝散大夫,為了纂述其父繪畫思想,編纂了《林泉高致》一書,在理論上繼五代荊浩《筆法記》之后,又一部有關繪畫藝術理論重要著作。《林泉高致》現有《山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 《畫記》大部分。前四部分“皆熙之詞而思之注”,后兩部分為郭思記載其父生平之繪畫真跡;記錄他的創作活動。 《林泉高致》文字的筆調清新流暢,理論闡述上簡潔深刻。郭熙的美學思想是從切身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另一特點是以專敘自然美如何升華為藝術美的理論。郭熙說: “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真山水之云氣, 四時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這些對自然景物的論述,產生于藝術家敏銳的觀察以及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他不僅從整體宏觀上把握自然美,并且能從細致入微的變化中來駕馭它。
郭熙強調對自然景物觀察,以深刻地理解作為自己創作的源泉。他說:“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別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要善于把握對象的特征,必須精通造化,從中提取精華,然后以生動的筆墨為表現手段,創造出“奪造化”的藝術作品出來。
郭熙對繪畫藝術創作活動的主觀條件作了分析,提出了四條基本原則。 “所養欲擴充”:藝術家的修養要多方面: “所覽欲淳熟”:要體察入微深刻;“所經欲眾多”:要有豐富的閱歷;“所取欲精粹”:要提煉,取自然景物奇秀之處,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郭熙對于如何形成個人獨特藝術風格,提出: “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覽,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為得”。要有淵博的知識,從各家藝術之長處,吸取營養,融為自己的,形成個人的藝術特色。
郭熙還提出了藝術形象與透視的畫法的矛盾統一。他說: “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三遠”即論述置于空間的藝術形象變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 “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突出從客體“取勢”是為了主體的“意境”的創造。郭熙在繪畫創作和美學理論上,不愧是一位承前啟后的大師。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郭沫若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郭紹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