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荊浩
字浩然,河南沁水(今濟源)人,五代后梁畫家、理論家。唐末隱居于山西太行山洪谷,自號洪谷子。博通經史,在山水畫上卓有成就。他經常攜筆墨紙硯于山中摹寫古松“凡數萬本”。他說: “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荊浩取其二家筆墨之長而兼用并重,他創造了“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他所著的《筆法記》等文章,是中國山水畫進入成熟階段的理論著作。在藝術創作的構思、構圖到表現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繪畫美學理論。
荊浩對于繪畫藝術的本質問題,作了如下的揭示: “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不可執華為實。若不知術,茍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他把繪畫藝術的“真”放在首要位置上,強調“真”的重要性是因為它構成事物的精神實質。繪畫是一種創造,不能只限于外貌上的描寫,對外界物象的觀察研究是為了表現內在的本質。
荊浩提出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 五曰筆,六曰墨。”這是繼謝赫的“六法論”之后的進一步發展, 更廣泛、更全面地概括了繪畫創作的基本要求。他對“氣”的解釋是“心隨筆運,取象不惑”,是講藝術家用形象反映外界自然景物時所達到的主觀意識自由性。這種“取象”“立形”的觀點,是藝術創作中高境界的追求。荊浩對“思”的解釋是“刪撥大要,凝想形物”,即畫家創作活動中構思,要憑借著豐富想象力進行。這種藝術想象活動,離不開具體的形象,但又要經過提煉和概括,藝術形象就是這種想象活動的產物。
荊浩對繪畫藝術的形式美上,也提出許多與前人不同的新見解。例如,他說: “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 “景”指構圖而言,遵循“法度”因時制宜, 達到“創真”的要求。他在《山水節要》一文中,談到構圖時說, “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山立賓主,水注往來”,都是在論述構圖學的基本法則。要求遠景講究氣勢,近景要表現藝術形象真實感。這不僅是繪畫構圖方面的經驗,而且對其他門類藝術也具有普遍意義。他在詩中寫道: “姿意縱橫掃, 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這涉及藝術表現手段的各方面, 以及構圖、透視、筆墨的運用。 荊浩提出: “筆者,雖依法則, 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筆墨構成中國畫基本特點;用筆變化,不外輕、重、疾、徐;用墨變化,不外濃、淡、枯、濕;以筆驅使墨,以墨表現筆;筆墨結合,才能充分體現中國畫表現力。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苦悶的象征說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荒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