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魔法說
又稱巫術說。是十九世紀末直至現代在西方最占優勢的關于藝術起源的理論。最早由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的第四章中提出,后來又由同是英國人類學家的弗雷澤加以發揮。所以巫術說又被稱為“泰勒一弗雷澤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 巫術所依據的思想原則基本上可分解為兩種。一是所謂同類相生,或謂結果可以影響原因;二是凡接觸過的物體在脫離接觸后仍然可以繼續互相發生作用。前者稱之為相似律,后者稱之為接觸律(或感染律)。根據相似律,通過摹仿,就可以產生巫術施行者所希望達到的任何效果;而根據接觸律,巫術施行者可利用與某人接觸過的任何一種東西來對他施加影響,這種東西可以是他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以不是他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前一種巫術稱之為摹仿巫術,后一種稱之為交感巫術。摹仿巫術和交感巫術的區分是很不嚴格的,有時人們的解釋又把這二者統一起來,叫做通過摹仿而發生交感,從而達到巫術施行者的目的。
對原始人來說,周圍的世界是神秘的,一切動植物、甚至星辰、河流都充滿了神秘的親族關系。正是在這種“萬物有靈論”和“泛神論”的基礎之上,產生了巫術、產生了遠古的圖騰崇拜。在史前的洞穴壁畫中,人們看到: 有的動物形象的身上有被長矛或棍棒戳刺或打擊過的痕跡;有的動物形象則被畫成掉進了陷阱;有的動物形象被畫成垂死的樣子。原始藝術家出于巫術目的創造出來的動物形象、它引起的心理上的幻覺,使它的創造者深信對遠距離之外的狩獵對象具有遙控的能力。他們認為畫上動物被擊中的形象,在狩獵時動物就一定會被擊中,畫一個野牛就能獲得戰勝真野牛的權力。普列漢諾夫曾經指出:“北美洲的紅種人跳自己的‘野牛舞’,正是在好久捉不到野牛而他們有餓死的危險的時候。舞蹈一直要繼續到野牛的出現,而印第安人認為野牛的出現是和舞蹈有因果聯系的。”這里所講的繪畫和舞蹈都是為著巫術的目的而存在的。當獵人們為了狩獵的巫術效果去尋找一種最強健的動物形象的外觀以便創造出一種幻覺的真實時,它的意義是雙重的:它既是一個以為能增加巫術效果的逼真形象,又能從這種由摹仿得來的外觀創造以及它所產生的幻覺真實中導源出一種愉快的感覺,最后這種感覺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審美愉快。只有到了這種時候,出于巫術目的的摹仿形象才逐漸與實際功利目的相脫離,摹仿形象由于自身的緣故獲得了一種獨立意義,它不再是巫術的了,而是藝術的了。
巫術說對原始藝術與巫術、宗教關系的解釋是合理的,在西方美學界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對于今天探討藝術的起源問題也有一定的啟發。但是,由于它脫離了原始人的生產勞動實踐,沒有深入研究導致巫術產生的原始心理與物質勞動的關系,因而仍然不能科學地揭示原始藝術產生的真正根源。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魔幻現實主義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