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阮元
清代著名經學家。字伯元,號蕓臺,江蘇儀征人,乾隆進士,曾任湖廣、西廣、云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曾主編《經籍纂詁》。校刻《十三經注疏》。詩文有《揅經室集》。在文藝美學方面,阮元提出了有相當影響的“文筆論”。他認為凡文皆應有韻有偶, “在聲為宮商,在色為翰藻”, “惟沈思翰藻,乃可名之為文”。除此之外,“凡說經講學、皆經派也;傳志記事,皆史派也;立意為宗,皆子派也”, “終與文章有別”。阮元的這一論點的根據是,文章之初先有韻語,“寡其詞”,“協其音”,“易于記誦”,在這里,阮元把文學發生時的語言特點當作文學的永久性的特征,并且以此為衡量文學的標準。這當然是缺乏科學性的。不過,阮元提出“文筆論”,不單單是為抑散揚駢,從理論上為駢文的發展提供根據,同時也有反對“桐城派”的“文統”的意義。桐城派標榜孔、孟、程、朱的道統和韓、柳、歐、蘇的“文統”,而阮元則認為,只有有韻有偶,才是文章。也就是說,桐城派所宣傳的那些古文,連文章都夠不上,就更談不上是“古文”了。
總之,阮元的“文筆論”對桐城派的“文統說”有沖擊作用。同時, “文筆論”對韻和偶的重視,客觀上也有助于人們對中國古代文章的形式特點進行更多的了解。正因如此,阮元的“文筆論”盡管相當片面,缺乏科學性,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清代的學者中,有不少人對此表示贊同,如李慈銘、劉師培都從不同的方面接受了阮元“文筆論”的觀點。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閔斯特堡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阮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