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摹仿說
關于藝術本原的一種最古老的學說,產生于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代表人物有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
摹仿說的一般觀點都認為藝術是來源于對自然的摹仿。摹仿說的早期代表德謨克利特說: “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作禽獸的小學生的。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比德謨克利特稍后一些的柏拉圖,雖然也主張摹仿說,但是他的摹仿說的最后根源不是客觀現實世界,而是他所謂的理式世界——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觀念世界、理性世界。這樣,柏拉圖就改變了摹仿說原有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性質。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否定了自己老師的唯心主義的觀點,重新將摹仿說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并且進一步發展了摹仿說。他說: “一般說來,詩的起源仿佛有兩個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從孩提的時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獸的分別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摹仿得來的),人對于摹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的藝術都是來源于摹仿,由于摹仿的媒介和對象的不同,才有藝術的不同種類。亞里士多德的摹仿說雖然認為藝術來源于對自然對現實的摹仿,這個“摹仿”絕不是簡單地抄襲,而是再現和創造的意思。亞里士多德明確指出: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根據這個要求,摹仿主要就是要揭示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
亞里士多德之后,摹仿說在歐洲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影響極為深遠,實際上為歐洲的源遠流長的現實主義的文學藝術奠定了最初的理論基礎。應當指出的是,摹仿說并不能科學地說明藝術的起源問題。摹仿說離開人的社會實踐,把摹仿看作是人類的本能,而本能顯然與創作沖動不是一回事;藝術也不是憑本能就能創作出來的。到十九世紀末,摹仿說逐漸衰落。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攝影藝術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