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溫柔敦厚
詩學上一種溫文謙恭、含蓄儒雅的風格,為儒家所提出,并成為儒家的詩教。
最早載于《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錇槿艘?,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教者也。”唐代孔潁達對以上作了具體闡釋,以為“溫柔敦厚”體現在詩歌形式和思想內容兩個方面,要求詩歌一方面能起諷諫作用,以供儒家“入世”之用,另一方面則須“止乎禮義”,不可“過火”,以委婉之詞寄諷諫之義。以后王夫之等人便是從這一原則出發批評白居易詩歌的大膽率白,不留余地。而集中、詳盡地闡發了這一原則的則是清人沈德潛。《說詩晬語》:“溫柔敦厚,斯為極則?!薄肚逶妱e裁·凡例》:“詩之為教,不外孔子教小子教伯魚數言,而其立言之一歸于溫柔敦厚,無古今一也”。這是把“溫柔敦厚”看成了詩歌的最高原則。
“溫柔敦厚”可見之于內容,沈德潛評《小雅·巷伯》, “想其用意,正欲激發其羞惡之本心,使之同歸于善,則仍是溫厚和平之旨也?!庇忠詾樾旄傻摹八季缌魉?、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等詩,不如王粲的“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忠厚悱惻,而得其意。可見“溫柔敦厚”是要表現儒家的兩種仁義:善、忠,是從這方面作出要求的。從形式方面講,或從整體風格講,則是蘊借深表,別有寄旨,沈氏寫到: “王子春好《晨風》,而慈父感悟;裴安祖講《鹿鳴》,而兄弟同食;周盤誦《汝墳》,而為親從征。此三詩別有旨也,而觸發乃在君臣、 父子、兄弟,唯其可以興也。”另外,沈氏還從創作和接受兩方面討論了“溫柔敦厚”的作用。從創作方面講,事物很難很清楚地表現出來,道理也難以說完全,因此就須“托物連類”以形容之;而郁情的外展,靈感的觸發,往往都得“借物引懷”以抒發之。 “溫柔敦厚”即通過比興來傳情達意。從接受方面講,沈氏以為如果直接地把事物、道理、情感說出來,而不假蘊蓄,用無情之語而想打動人情,這是很難的。有時不僅僅是藝術方面的原因,如前所述的有時是有“不得不言之隱”,而通過這樣的詩來表達。沈氏既然把“溫柔敦厚”看作詩教,就必然要從前人尋源,即“學詩者沿流討源,則必尋究其指歸”,從而提出“優柔漸漬,仰溯風雅”,只有這樣才“詩道始尊”。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泰戈爾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