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章炳麟
一名絳,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馀姚人。青年時代師從樸學大師俞樾,在語言文學方面造詣精深,一生著述豐厚。甲午以后投身救國維新的時代潮流,任維新派《時務報》的撰述與編輯,思想一度十分進步。同康、梁決裂后,追隨孫中山走反清革命道路。主要文藝論著收在《國故論衡》一書中,著有《論文學》、 《文學總略》等。
章太炎是辛亥時期“文學復古”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清代中葉,桐城派古文由于偏執于“文以載道”的信條而趨沒落,駢文侍機中興,阮元等大肆宣傳,認為只有用韻尚偶的駢文才是“文”。章太炎起而批判這種封建文人的文學主張,認為文學應該為資產階級革命服務。 《序革命軍》一文強調了文學重大的社會影響力,要求“文”要起到開啟民智、鼓舞民心的反對封建王朝的作用,以“跳踉博躍”之言,為“義師先聲”。針對阮元等封建文人掀起的落后的美學潮流,章太炎提出“凡云文者,包絡一切箸于竹帛者而為言”的文學見解, 以歷史的眼光和樸實無華的樸學精神,詳細分析、駁斥了阮元等人的主張。他認為:文學的標準不在語言的藻飾華采,用韻尚偶,無論駢文還是散體,只能視客觀的需要而作,形式應服從于內容,二者“猶耳不可只,而胸腹不可雙,各任其事?!彼盐姆譃椤坝芯渥x文”和“無句讀文”兩大類,其中各種文體雖各有特點,如詩之本情性,史之忠事實,但它們都共同地服從于“修辭立誠其首”的原則,從而反對雕琢、浮華、頹敗、淫靡的文風。
在“文學復古”的總目標下,章太炎的文學主張既有其議論文學的狹義性,又有遠遠超出狹義文學范圍的特性,而包括一切著成篇章的文字。其目的還在于力倡文化領域里的資產階級革命。如梁啟超等人一樣,他的藝術觀念也具有反封建的資產階級美學實質。
但是,由于章太炎并沒有真正理解意大利“古文復興” (即文藝復興)的實質,加之他思想內部的封建觀念和過于拘囿于樸學傳統,過分強調了文字學,小學在文學創作和研究中的作用,因而他的文學觀念局限他的理論并不能在新的美學理想上有更大建樹, “古文復興”的結論只是要求魏晉古文、五言詩的簡單重現,這就并不符合新文學的要求, “著于竹帛者皆文”的主張于文學也未免大而無當。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章學誠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篆書